5月21~23日,为了在“5·
通过实地考察,专家组发现了很多同震地表破裂变形:地表压性冲断面、拖拽张性断层、快速滑移的擦线、雁行张裂面、墙体共轭X型剪裂、柱体右行旋转变形变位、山体成带崩塌、路面及河床抬高与改道、路面S形畸变等。这些变形现象,有些过去只能在教科书里查阅。强烈地震引发的破裂变形,让专家们感到震惊。
从都江堰到映秀,从汶川到江油,从北川到青川,专家组一路考察,提出了大量与“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特性和发生机理有关的十大地质科学问题:
——“5·12”汶川特大地震为何在地壳水平位移速率极低(\<1.5~1.9mm/a)的龙门山断裂带发生?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受上地壳或下地壳应力状态控制,还是受深部软流圈活动控制?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由自西而东推挤和断层错动引起,还是由西部缩短、隆升和破裂引起,或是受由南东到北西挤压应力影响所引起?
——地震破裂沿映秀—北川长达300公里及灌县—江油断裂长80公里,以及北东端的平武—青川断裂发生,如何能在80 秒的瞬间克服巨大阻力发生滑移?
——为何地震最大滑移量(\>10米)不在震中附近而远在北川?
——现大多认为,“5·
——“5·12”汶川特大地震如属主震—余震型,又为何未发生7级余震?
——目前己调查的地表地震破裂带,为何有的可见逆冲和右行滑移,有的则主要表现为逆冲或右行滑移?有的据擦痕观察为先逆冲、后右行滑移,或先右行滑移、后逆冲?而未见斜冲擦痕?据地表所见,为何有的地震破裂带可见线型断裂,有的则仅见破裂和“喷射式”和“抛掷式”崩塌?
——地震破裂带大多在古断裂附近发生,为何大多不完全复合?在映秀—北川及灌县—江油两断裂之间的南段,为何又发育有多条新生破裂?
——地下流体和地表水滲透是否与发生和诱发汶川地震有关?本次地震有无震前征兆?
这无疑是对汶川强烈地震的全方位深层拷问。专家认为,这些问题的提出,给地学工作者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而随着这些课题的深入研讨,汶川强烈地震的神秘面纱也将次第掀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