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作如何从“此岸”到“彼岸”,实现找矿大突破,泥河铁矿以其成功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技术规范方面实现开创性的突破。
回顾近30年找矿史,有许多找矿业绩,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人们公认的有重大影响的重大突破不多。这与基础地质工作薄弱、深部找矿难度大有关,也与地质队伍本身的特殊情况和状态有关。一方面,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资源瓶颈日益凸显,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固有的思维模式、体制机制、技术规范跟不上时代发展,不仅很难促进找矿突破,还会设置障碍。“泥河”找矿取得大突破,正是得益于在这些方面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相关单位在发现泥河铁矿过程中,打破封闭,构建了自己特有的一套地质勘查新机制。在这一新机制中,各方以“四方协议”的形式,把政府部门、公益性地质工作、地勘单位、投资企业捆在一起,形成了极富效率的利益统一体。这个新机制,也就是中央、地方、企业联动,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地勘基金结合,勘查开发一体化,地质找矿、矿业权设置与地勘单位改革密切结合。
泥河铁矿的发展,体现了新机制的力量,市场的力量。相关各方各司其职,不缺位、不越位。新成立的五鑫矿业公司,作为企业法人依章运营,按市场规律运作。省国土部门努力营造良好矿政管理环境,同时进行严格监管。公益性地质工作先期调查和引导拉动,为找矿突破提供了重要的服务。地勘单位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大型企业投入大量资金,代表了市场的资本要素。监管、服务、技术、投资,四方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共创利益,既发挥了优势,也享受了收益。
泥河铁矿发现中出现的“泥河速度”,还得益于尊重地质规律,敢于打破旧有技术规范,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指导,采用很多新理论、新评价方法和新的技术手段,预、普、详、勘同步进行。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光明之路。
我国的资源约束状态将会长期存在。地质找矿必须要有革命性变革,才能破解资源难题。“大讨论”仍在持续,“泥河模式”的开创性实践中蕴涵的宝贵经验,值得认真总结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