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学与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发展年会侧记
赵 凡
一个本来是平常的年度会议,却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200多个参会人员,有来自国土资源部的官员,有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研究单位和北京大学、台湾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有各省厅的相关负责人,也有不同地质公园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负责人。
按照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会长陈安泽的说法,这个会议是在中国旅游地质和国家地质公园发展到一个重要时段的一次有重要意义的会议。
陈安泽:旅游地学历经数十年,发展到今天,从小到大,逐步成熟
陈安泽在会间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了中国旅游地学走过的24年历史,很是感慨。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经济建设迅猛发展,旅游业仿佛一夜间兴旺起来。当时中国地质学会活动刚刚恢复,成立了很多分会,其中就有地质科普委员会。
当时,地质科普委员会最有影响力的活动是组织青少年夏令营。一次,在青少年夏令营的活动中,陈安泽正在景区向学生们讲解山石的形成机理,没想到身边一会儿就围了一圈游客。他告诉那些游客,他并不是导游,但游客依然跟着他和孩子们走,他们说,听他讲长知识,有意思。
这件事让陈安泽很受启发,他发觉,地学不是个别学者才有兴趣的事情,老百姓也有学习的需求。1985年4月,首届全国旅游地学讨论会在北京召开,“旅游地学”就是在会议的筹备中被提了出来。
旅游地学研究会成立后,从队伍建设和组织建设开始,大家一边实践,一边总结,开展学术交流、出版旅游地学专著,积极争取介入国家的科研项目,特别是在1996年第30届北京国际地质大会上参与80多条地质旅游路线的准备和组织。本世纪初,旅游地学积极为政府决策服务,特别是提出并参与中国地质公园网络建设,在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中,不断拓展自己的服务对象,扩大自己的活动舞台,并逐步成为行业被社会认可的重要文化标识。
几年的积累下来,陈安泽说,到今天,中国旅游地学已经面临新的腾飞期。地学,如果和旅游结合起来,不仅是科学,也是文化。在这次会议上,他和很多专家关注的一个重要事情,就是编写《旅游地学词典》,修订《旅游地学概论》。他说,现在,把这门学科总结、完善、推进的黄金时期到了。
李明德:我有4个新字的体会,就是:新形势、新发展、新特点、新战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明德看得很清楚,这些年,由于政府的大力推动,中国的旅游业已经到了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很多地区已经将旅游业当成了本地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热情极为高涨。这个热情,甚至在金融危机时仍没有消减,反而创造了中国十一长假黄金周创收的奇迹。
根据他在会上的介绍,中国旅游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几大新特点:一是更加重视国内旅游,政府对旅游的关注点,从旅游创汇到更多考虑老百姓的需求。二是从着力建设景点转向更重视城市发展,建设以城市为核心的旅游目的地。三是从以观光旅游为主转向观光与休闲旅游齐头并进,同时越来越多呈现了度假游的发展趋势。因为这种变化,旅游地从城市已经延伸到乡村,旅游产品迅速多样化。四是自助游趋热,呈现规模性发展态势。
有这些新的特点,就应该有新的战略。他说,依托旅游地学发展起来的地质公园是旅游产业的重要部分,它寓科学教育于山水游乐当中,应该说是旅游的精品和升值版。所以,中国旅游发展到今天,旅游地学作为新兴学科正是大有作为的时候,必然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他提醒大家,要抓住这个机遇,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的吸引力和接待力。
政府:国家地质公园现在最大的改革思路是规范、科学和稳定发展
地质公园是旅游地学最耀眼的成果。与会代表,无论是学者还是企业家,大家心里清楚,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中国的地质公园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灿烂的光景。中国是世界上最先由政府部门组织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国家,也是全球建立地质公园最早的国家之一。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陈小宁说,1999年国土资源部提出了以建设国家和地方不同层次地质公园的形式来推进我国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方针,随后成立了相关的领导小组和评审委员会,也制定了相关制度规范,并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组织实施国家地质公园计划。
然而,10年后的今天,中国地质公园建设的确存在一些问题。要做好这项惠国惠民的事业,迫切需要有全新的观念。陈小宁在会上提出,现在的地质公园建设应该由大规模快速发展转为规范化、标准化、稳定化发展阶段。改革的思路最重要的有六点:一是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地质公园管理法律法规;二规范管理程序,要构筑公开、公平、公正的管理平台;三是严格准入制度,有序规范地开展地质公园的评审、咨询、监督等各项活动;四是强化监督检查,保证地质公园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五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地质遗迹的科普知识水平和保护意识;六是加强合作沟通,提升我国地质公园在国际社会的认知度。目前,国土资源部正积极组织编制《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办法》,抓紧颁布实施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同时逐步启动国家地质公园管理配套法规规范的制定。
青年人:逐步成为旅游地学未来发展的生力军
很多老专家都提出了目前地质公园建设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规划的不科学,有的面积圈得过大;比如管理机构多头,监管不到位,缺乏科学品质,一些地区的国家地质公园只被当成赚钱的大肥肉。有些公园在拿到地质公园的牌子后,就把“地质”抛到脑后,在解说、导游中并没有突出科学特色。
批评和建议传达了地学家对这项事业的尊重。而显示这种尊重的,不仅仅是老科学家,这多少让人感觉到意外的惊喜。
几年前,参加旅游地学会议的,基本还是清一色的老专家。而今天,活跃在会场的论文宣讲和小组讨论中的,不仅有年富力强的中年科学家,还有一批摩拳擦掌的青年人。他们从不同侧面显示着未来要担当中国旅游地学主力军的实力。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地质旅游研究所副所长许涛在讨论中提出,应该从旅游系统的角度审视地质公园。地质公园建设的系统由地质公园客源市场系统、地质公园旅游核心吸引力系统、地质公园旅游保障系统、地质公园旅游支持系统等几部分组成。从这几个系统来分析目前我们地质公园的现状,发现我们主要还停留在资源导向性发展阶段,需要向市场导向大力推进,应该在旅游者动机、线路设计、解说展示、信息服务和营销等方面的研究上加大力度。
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刘斯文针对目前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中的边界和面积问题,谈了自己的认识。他说,自地质公园建立以来,边界和面积问题始终未能较好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包括边界不清、面积不当和边界划分过程中缺少综合、深入的预测和评价,潜在的矿产、水等资源被纳入公园之内,使其开发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鉴于此,他提出了地质公园空间结构中应采用点、线、面结合,认为解决地质公园边界和面积的问题需要在详细准确野外、室内调查的基础上,依托GIS的分析功能和多目标决策体系辅助边界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