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 设为首页

国家多措并举保护青藏高原环境

2010/2/1 15:26:10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滚动新闻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当代西藏研究所副研究员、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西藏项目主任达瓦次仁

 

  128日下午,拉萨的天空格外湛蓝,明媚的阳光驱散了冬日的寒冷,温暖着高原的众生。亲身感受着这一切,记者在洒满阳光的藏式办公室里,就西藏环保事业和生态保护建设等问题,采访了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西藏项目主任达瓦次仁。

  西藏半个多世纪的生态环保发展轨迹令人欣喜

  达瓦次仁告诉记者,在和平解放以前的旧西藏,由于社会综合能力薄弱,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只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根本无法掌握和认识生态环境的客观规律,更谈不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由于当时科学观测和预测能力低下,根本没有防灾救灾体系和能力,几乎每年都有大量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难民,他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更得不到社会的扶持和救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了全面考察和评估西藏的土地、森林、草场、矿产和水力资源,1951年中央组织“政务院西藏工作队”,全面开展了科学认识西藏生态环境的工作,这是第一次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认识和保护高原生态。1958年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西藏和青藏高原的资源评估步入科学轨道,并为今后的生态保护奠定了基础。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以后,1975年、1983年分别成立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自治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使西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在青藏高原展开深入、系统的科学考察活动,并把科学建议体现在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上。中央政府不仅制定了综合科学考察规划,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地调查,还相继召开了许多有关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专题性和综合性学术研讨会,出版了一批有关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学术成果,中国在青藏高原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开始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达瓦次仁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在开展各种深入人心的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让广大群众最大限度地参与到环保事业当中,西藏的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中央政府多措并举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

  据达瓦次仁介绍,旧社会时的西藏,本身贫困落后,环保的政策、措施基本为零。1959年以后,为了保护脆弱的高原生态与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采取了建立自然保护区、制定环保政策和法律、加强对林业和环保系统的投入、完善自然保护区功能、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执法力度、提高管理能力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一些列的举措,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达瓦次仁说,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西藏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保护区的管理是衡量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依据之一。自80年代以来,西藏相继建立了45处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省级)自然保护总面积为41.2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3.4%,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30.8%。由于严格限制猎杀、开采以及经济开发等不利于生态保护的人为活动,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恢复,并且逐渐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而且种群数量发展较快,如藏羚羊、孟加拉虎、雪豹等物种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这是国际上公认的。

  胡锦涛同志早在2001年就指出:“搞好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对于改善西藏乃至全国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20033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白皮书。20051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通过了《西藏自治区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草场公民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补偿暂行办法》。

  此外,国家还将投资200多亿元实施《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该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实施自然保护区、天然林草的保护,退化草地、森林的修复,沙化治理以及地质灾害、鼠虫毒草灾害的防止等10多个系列工程。

  达瓦次仁介绍,西藏地面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足够把经济、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平衡做好。在国家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下,特别是在第五次西藏经济工作会议以后,将会有更多的资金的投入,绿色产业也好、资源的保护也好、经济的发展也好,都会有很好的发展。

  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以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

  有人曾认为,“发展经济必然要破坏环境”,就此问题达瓦次仁告诉记者,西藏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经济发展不以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西藏注重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兼顾发展的长远利益与全局利益,兼顾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不该开发利用的绝不开发,需要开发的必须目标明确,以防止对生态功能造成负面影响,为西藏的生态安全和西藏各族人民有一个优美的生存环境做出了努力。

  西藏还非常重视生态能源的开发和建设。在注重水能资源开发建设的同时,多渠道地开发和引进其他生态能源。2007年,西藏用于农村薪柴替代工程、沼气、太阳能和小型风力发电设备建设的资金总计达1.4亿元。全区有4.3万户实施了农村沼气建设项目,12.5万人用上了沼气,推广太阳能灶40万台,100多万人用上了太阳能灶具。此外,西藏各类太阳能光电设施总能9000千瓦,推广建设太阳能热水器20万立方米,太阳能采暖房25万平方米,小型风力发电设备135套,大大提高了当地群众生产和生活质量。

  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在其设计初始,就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置于非常高的位置。铁路大部分沿青藏公路走行,基本没有新开辟通道,设计方案中充分考虑了高原植被、冻土环境、野生动物的保护和“三废”排放等因素。因此,这条被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在促进西藏经济发展的同时,较好地实现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青藏铁路不仅没有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而且为西藏的特色经济和特色产品走出西藏,走出国门将作出巨大的贡献。

  “喜马拉雅成千上万的冰川在2035年消失”的说法是不准确、不科学的

  前不久,境外有人声称,全球变暖有可能导致喜马拉雅成千上万的冰川在2035年消失。达瓦次仁告诉记者,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也是不科学的。喜马拉雅成千上万的冰川到底什么时候会消失,这是很难界定的。

  达瓦次仁介绍,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的排放使气候变暖,除南极、北极之外,西藏成为其最大的受害者。西藏是全亚洲的水塔,亚洲的七条国际河流也是从这里发源的;同时,西藏的湿地资源也是极其丰富的。所有这些资源的支撑点就是冰川,冰川依赖高度和冷度。由于气候的变化,青藏高原每十年的气温在以0.16度的速度增长。随着温度的增长,冰川在融化,以冰川为水源的湖泊、河流的水位在增长,但也有些地区受到气候或者降水量的影响而变得干旱。气候变化,必然会导致冰川融化,但其何时消失等具体问题谁也预测不了。

  此外,达瓦次仁还告诉记者,“地大物博”、“人烟稀少”是西藏的特点,也是人们常用来描述西藏地方特色的主要形容词。其实,这样的描述招来了外界对西藏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个猜测。第一、西藏资源如此丰富,这些资源足以让当地人发财致富;第二、西藏的主要矿产资源被内地企业大量开采,当地人得不到实惠。这些猜测非常具有想象力,如果出于对西藏的实际情况不了解的话,也可以理解。

  他说,实际上,西藏自治区国土面积的40%以上是国际级自然保护区,严禁任何形式的采矿活动,在保护区之外的采矿也受到严格控制,只开采少量国家紧缺的矿产资源,而且这些开采必须达到环评要求。中央政府一直把西藏和整个青藏高原作为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地区,从政策上,对西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各种法规和政策性文件40多个;从资金上,中央政府在最近5年里为西藏投入了超过200亿元的资金。西藏的地上和地下的资源得到了严格的保护,即便是当地群众,也不能随意开采利用。

  如今的西藏,不仅特色经济快速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更值得注意的是把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相结合,西藏正在走向一个传统与现代化结合的和谐道路。这与国际上少数人所宣扬的“西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西藏的文化遭到破坏”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关资讯

江西省地质学会 Copyright (c) 2017-2027 http://www.jxsdzx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制作与维护:江西省图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赣ICP备075015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