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如同一条难以降服的恶龙,在中国西南大地上肆虐,让数万民众饱受戕害。面对百年一遇的旱情,国土资源部迅速行动,派出了由部领导带队的四个工作组深入旱区,部署指导抗旱找水工作。此时,国土资源部召集水文地质等方面专家紧急编制完成的西南受旱区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分布图、抗旱打井技术条件图等图件已送至干旱省份政府和有关部门,国土资源系统的多支找水突击队正转战受灾市县,实施“救命”的打井工程。
一场以找水打井为主要内容的宏大战役,正在西南干涸的土地上奋力进行……
干渴的西南大地渴望“生命之源”
中国的西南地区,历来降水丰沛,河网密集。然而今天,西南大地正在出现这样一幅幅画面:农田龟裂、塘坝干涸、河溪断流……在“天无三日晴”的贵州,许多地方已经连续5个多月没有见到降水。
一组无情的数据撞击着人们的内心:2009年秋季以来,中国西南地区遭遇大旱,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部分地区降雨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为历史记录最少,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两成以上,土壤含水量普遍仅20%左右,旱情极为严峻。截至3月17日15时,旱灾已致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五省(区、市)共6130多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饮水困难大牲畜1105.5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4348.6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940.2千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0.2亿元。
这场干旱,被冠上的定语是:“百年一遇”。
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干旱重灾区——兴义市顶效镇绿化村,党支部书记杨明权忧虑地讲述着灾情:“我们566户2331人和366头牲畜,正面临着缺水的特困危机,全村17640亩桃树,至今已经有四成干枯死亡,坐落于坝上的4口历代赖以生存的自然井已有3口枯竭,井水发臭,干旱正在严重威胁着人畜和植被的生存。”
这样的情形在贵州比比皆是。贵州全省89个县市,因为连续226天无雨,已有84个县(市、区)沦为重度受灾区,旱情达到特重级,受灾总人口达到1728万。
干旱让云南晋宁六街镇小湾山村民小组的饮水变得空前困难,自来水早已没有了,村民饮水只能靠外部供给。已经弃用多年的公用水池在10多年后被重新启用,因为是露天,水面上漂浮着许多杂物,而大风扬起的灰尘落入水里,更让这唯一的饮用水源散发着一股浓浓的泥土味,难以下咽。
文山壮族苗族州是云南旱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人们难以相信,眼前的“黄土高坡”昔日曾是“鱼米之乡”。
在文山州砚山县受灾最严重的翁达村,原本,村外50米远有一条清澈的河流,但如今这条河已经完全干涸,而原来全村700多口人赖以生存的一口大井,去年11月就干了。“现在全村的供水只能靠7辆水车早晚两次来送。每家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等着拉水车来送水。”村党支部书记老李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如今,偌大的漓江似乎变成了一条小溪,大部分河床已经裸露出来,清浅的水底石子清晰可见。在漓江天湖码头,一根硕大的防洪警戒柱孤独地矗立在江岸上,沿着防洪柱往漓江里面走上几十米才能到水边。“我在这条江里开了46年的船,从没见过水这么浅。与洪水期比,江水大概得少了90%以上。”一位船民说。
中央气象台3月23日18时继续发布干旱黄色预警。根据23日监测,云南中部、北部和东南部,贵州东南部和西南部,广西西北部等地存在重度以上气象干旱。未来3天,广西大部、贵州大部、云南西北部和东部、川西高原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小雨或阵雨,其余旱区无有效降水。云南、贵州、川西高原南部、广西西北部等气象干旱区旱情将持续或发展。
国土资源部紧急行动抗击灾害
是的。民生从来都是国家最关注的。
人们无法忘记,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雷霆万钧的应急行动;人们更无法忘记,就在不久前的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满怀深情地讲述了一项项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从扩大就业、社会保障到办好教育,从医疗改革、保障住房到农民增收,释放着国家强烈的“民生情怀”。
生存,不就是民生之本吗?
旱灾发生后,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云南旱情启动二级响应,针对广西旱情启动三级响应,针对贵州、甘肃、四川旱情相继启动四级响应,财政部、民政部及时下拨中央旱灾救灾补助资金1.85亿元;国家防总启动抗旱二级响应,财政部、水利部安排抗旱资金1.55亿元;农业部全面部署农业抗旱工作,指导灾区保大春生产,商财政部安排农业抗旱资金3000万元……
期盼天降甘霖的西南人,正品尝着来自国家各相关政府部门送去的“甘霖”。
同“5·12”汶川地震时一样,国土资源部又一次迅速行动,奔走在抗击自然灾害的最前沿。而这一次,常年以地下水资源研究、勘查、利用为工作目标之一的国土资源部,凭借专业优势为各地的抗旱工作提供了巨大支持。
时间就是生命。很显然,跨流域调水难解近渴,于是,寻找、应用地下水便成为抗旱救灾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
旱情发生后,国土资源部迅即召集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其下属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方法所、岩溶所、贵州地调院、广西地调院、云南地质环境监测院等有关单位,在认真分析研究长期以来积累的水文地质资料基础上,结合近几年国土资源大调查组织开展的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的最新成果和进展,于3月初编制完成了西南受旱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图、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分布图和抗旱打井技术条件图等图件,提供具有地下水资源潜力的地区、应急地下水水源地位置、宜井区位置、成井深度、成井类型等信息,向西南干旱省份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无偿提供。此举备受欢迎,因为许多地区抗旱工作推进艰难的原因恰恰是缺乏详细的地质基础资料。
同样是在3月初,国土资源部派出的由相关司局领导和专家组成的工作组到达云南旱区。
在云南楚雄州、石林县等干旱灾区,工作组查旱情,寻水源,商对策。他们与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共同制定了云南抗旱救灾找水打井实施方案,并确定调集四川两个专业找水队伍赴云南提供支援。在受灾严重的楚雄州雨露乡,工作组参加了一个钻井的出水仪式。看到清凌凌的水汩汩而出,看到当地群众欢腾一片的景象,工作组成员们的眼睛湿润了。
为了配合各省区的抗旱打井工作,国土资源部在干旱区部署的地质大调查项目也提前启动。
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骨干技术力量和施工队伍进驻工作区,按照各省国土资源厅抗旱打井工作的总体部署,快速开展云南南盘江、贵州綦江、赤水河等重点岩溶流域的钻探打井工作。全面启动了西南红层和岩溶区地下水监测工作,通过加密重点开采区监测频率和人工回访调查等手段,及时掌握水位动态变化,指导当地政府和群众根据地下水补给条件和调蓄能力分类开采,优先保障群众生活饮用水。同时,抓紧制定应急抗旱找水勘查规划——《西南重点地区岩溶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利用示范实施方案》,研究部署当前应急抗旱和今后岩溶地下水勘查开发的技术方案。
后方的支援源源不绝。
只要旱情未解,国土资源部应对南方干旱的紧急行动就不会停歇……
“找水突击队”捷报频传
对于云南省楚雄市东华镇莲华村委会寺登村的数百名村民来说,2010年的3月13日是难忘的一天。
一大早,村民们就集聚在一口水井的出水点周围,排着长队,挑着水桶,眼巴巴地看着。而自从一个多星期前抗旱救灾地下找水突击行动专家组进驻村子后,村民们心里的期盼就没有平息过。
上午11时,云南为抗旱救灾而打的第一口水井,正式出水。从今往后,全村1200多人再也不用跑到两公里以外背水度日了。
“这个水井挖了69米,现在每天的出水量在20立方米左右,基本能够满足全村人的基本生活用水。”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副院长余仕勇说,在寺登村,还有两口水井正在挖掘之中,等另外两口水井启用后,全村人的用水问题将全面解决。
3天以后,干旱重灾区玉溪市峨山县化念镇凤凰村上演了相同的一幕。
云南省抗旱救灾地下找水行动开展以来打出的第一口深水井,也是目前出水量最大的一口井——井深150米,日出水量达500立方米,可解决化念镇12个村民小组和一所中学共4347人及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这些都是抗旱救灾地下找水突击行动的一部分,现在整个云南省国土资源系统都行动起来了!”余仕勇说。
这个被称为“抗旱救灾地下找水突击行动”的找水打井工程,是云南省国土资源厅3月3日紧急启动的。为了以最快的速度解燃眉之急,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分别从地矿、有色地质、煤田地质等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的勘查单位抽调500多人,组成地下找水突击队。如今,这支突击队已陆续奔赴6个州市干旱缺水一线,第一阶段已在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红河州、文山州等干旱缺水地区的岩溶区和红层区部署了417口抗旱地下水井。截至3月24日,总布井702口、进场钻探设备288台、开工钻井148口、出水50多口、日涌水量4000多立方米。由此,云南省数十万人的饮用水困难可获解决。
在旱情同样严重的贵州、广西,找水打井行动也在积极开展。
早在2月,贵州地矿局便积极部署,派出111队、114队到黔东南、黔北地区的岑巩县、务川县、道真县等缺水县进行地下水勘查项目。其中111地质队在缺水严重的岑巩县打出日涌水量1000多吨的优质地下水,可解决当地4000多人及几百头大牲畜饮水问题。目前,在省国土资源厅的支持下,贵州省地矿局已调动30多台钻机,组织400多人的队伍,在全省各地开展勘查地下水抗旱救灾施工。截至3月14日,该局已在全省干旱严重地区勘查确定钻孔158个,投入工程技术人员300多人,分别在旱情最严重的兴仁、安龙、湄潭、凤冈、黔西、安顺、铜仁、息烽、凯里、麻江、施秉等10多个县(市),开动35台钻机夜以继日开展地下水勘查施工,已成功打出7口地下水井,日涌水量达6000多吨,解决了受灾地区6万多人饮水问题。
一场万众一心抗击旱灾的战役,在西南大地上打响。
要应急更要提供长期用水保障
多位水文地质方面的专家会聚一堂,在座的还有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的领导以及来自云南、贵州等地找水前线的地质技术人员。在他们面前,是一本刚刚完成的《西南重点岩溶地区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利用示范实施方案》,而此次会议的重点,则是研究部署当前应急抗旱和今后岩溶地下水勘查开发的技术方案。
“地质工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就拿找水来说,应急只是职责之一,更重要的是做好岩溶、红层等地区的找水工作,制定长期的勘查规划,实施开发示范工程,把找水打井工作常规化,从根本上保障缺水地区人们的用水安全。不能让他们的生活质量输在水上。”一位专家说。
如今发生重大旱情的西南地区,从来都是中国水文地质工作的主要战场之一。
早在20世纪70年代,地矿部门就完成了1∶20万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八五”以后,中央及省各有关单位又陆续完成了《西南石灰岩地区有效开发利用途径研究》、《桂滇黔大农业开发典型岩溶地质环境研究》、《滇黔桂湘岩溶贫困区岩溶水有效开发利用规划建议与开发示范》、《岩溶峰丛洼地生态重建技术与示范》等项目。国土资源部成立后,尤其是自1999年国土资源大调查实施以来,为解决西南岩溶地区干旱缺水和石漠化问题,中国地调局组织开展了“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及环境地质调查”项目,查明了西南8省区3066条地下河的分布,岩溶地下水可采资源量616亿立方米/年,现状开采量90亿立方米/年,尚有526亿立方米/年的开采潜力,完成刁江、红水河、南盘江、湘江等重点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14万平方公里,解决了100万人的饮水困难,形成了岩溶地区地下水勘查和打井找水的有效技术方法,积累了丰富经验。
而今,以往工作的成果正在显现。
在这次抗击大旱的工作中,国土资源大调查提交的1∶5万水文地质调查基础图件,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此为基础,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刁江、红水河、乌江、南盘江、湘江以及毕节、遵义、昆明、楚雄等重点岩溶流域和地区,结合地球物理勘查,快速圈定找水靶区。目前,云南、贵州等省的第一批抗旱钻孔全部部署在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区,近百台钻机同时开钻打井抗旱。而在大调查项目实施中制定的技术标准与工作规程的有力保障,更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专家还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近年来在四川、重庆等地实施红层找水的成果和经验,在这次抗旱找水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专家认为,四川的找水经验可在其他红层地区大面积推广。
2004年,国土资源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四川省红层丘陵地下水调查与开发利用合作项目》协议,此后,红层找水这一“民心工程”在四川和重庆迅速推开。如今,经过多年实践,地质工作者已在西南红层地区和岩溶地下河流域完成了大量的地下水开发工程,为近千万人的饮用水提供了安全保障。虽然,近期严重干旱,调节能力较差的表层岩溶泉和部分浅井已经干涸,但已有的大部分工程仍发挥着正常的功效。正因为如此,目前四川和重庆正在按原定红层找水的实施方案稳步推进:四川在8市18个县打井2.7万口,重庆在14个区县进行找水打井工作,且两地还可调出专业技术队伍支持其他旱区。
地质工作者的脚步不会停歇。如今,他们又在为未来厉兵秣马、未雨绸缪。
展开这本《西南重点岩溶地区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利用示范实施方案》,我们可以了解未来3年地质工作在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勘查开发方面的部署:完成西南重点岩溶地区10万多平方公里的水文地质综合调查,编制地下水开发与石漠化治理区划和工程方案;建立不同类型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区,直接解决80万缺水群众的生活生产用水,带动解决1700万人的缺水问题……
翻开刚刚过去的历史,人们会发现,就在21世纪头10年中,中国有旱灾记录的年份竟达8年。而许多专家都指出,极端干旱现象的频繁发生正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恶果之一,如要遏制频发的干旱,根本还在于主动采取科学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在于人类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的努力。幸而,在这一点上,中国正在行动,中国的地质工作也正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