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7月以来,持续高温、少雨使贵州发生自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夏秋连旱叠加冬春旱,干旱范围和强度均突破气象历史极值。我省88个县(市、区)中就有86个县发生旱情。初春,原本是迎来播种的季节,然而我省持续的旱情,让许多村民受灾,甚至连饮用水都难以保障。
据统计,全省因旱灾有769万人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为此全省上下打响了一场抗旱战:威宁县斗古乡中关村村民积极备耕播种抗旱作物;长顺县宂雷村村民补种早熟玉米,利用覆盖膜技术保持土壤水分……
灾情的加剧,给我们敲响了红色警钟。节约用水、保护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
干旱:警示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
“此次我们遭遇的大旱,表面上看是一场天灾,实际上是大自然向我们发出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的警示。”环境专家、贵州省环保厅自然生态处副处长刘春认为,我们应该从正在遭遇的旱灾中反思关于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关系的问题。
刘春告诉记者,大量砍伐森林会导致土壤蒸发量增加,保水能力下降,年径流量和最大洪水量增大,水土流失和风蚀加剧,局部地区的降水量减小,环境问题最终导致的就是气候干旱和土地退化。
她有些担忧地说:“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属于敏感的地质环境,森林和植被一旦被破坏,水土很容易流失,就会形成土地的石漠化和荒漠化。曾经被形容为‘天无三日晴’的贵州,植被和生物资源相当丰富。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过度的开发,森林和植被破坏严重,原有的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受到重大危害。近年来,已出现了‘三年有两旱’的恶劣气候环境。”
作为长期从事自然环境保护研究的专家,刘春对目前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感到忧心忡忡。她说:“目前自然灾害频发,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长期以来,人类不断向大自然索取,过度地、破坏性地开发和利用大自然,而没有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这些都是导致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如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使全球气候发生改变;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气候失调、水土流失、风沙肆虐;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地表水枯竭,进而影响其气候调节作用等。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地球上不能只剩下人类,如果再不保护环境,人类将面临着灭顶之灾。一些科学家甚至预言,生态破坏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最大灾难。因此,从现在开始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她认为要使我们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改善,一方面应重视环境教育,从小学生开始,全面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应在各级政府部门建立环保问责制;同时,环境保护不能只停留在治污的观念上,而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刘春说:“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必将为地方提供良好的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但这需要多方长期努力。”
水库:科学调度确保百姓饮水
据“两湖一库”管理局局长帅江介绍,由于旱情严重,“两湖一库”的水位已出现下降趋势。贵阳市的部分水库水量已接近历史最低位。为了保证足够水量,“两湖一库”管理局将严格控制电厂发电,最大限度减小旱情对饮用水源的影响。目前市区能保证正常供水,但是旱灾期间,市民更应节约用水,不要做对水源有可能造成污染的事情,比如在水源边烧烤、钓鱼等等。
据帅局长介绍,“两湖一库”管理局将采取四项措施应对旱情。一是科学评估“两湖一库”的供水能力,对旱情加剧情况下如何保障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作出科学预判;二是加强日常巡查,成立水上应急巡查和森林防火应急巡查队伍,每天对“两湖一库”和周边生态林进行巡查。水上巡查主要对水位、水质、水生物活动变化情况进行监测,掌握“水情”变化数据。森林防火巡查主要是加强林区管护,对在林区非法用火行为进行查处,及时消灭火险隐患,确保森林安全;三是加强执法管理,对“两湖一库”周边污染源单位和取水单位进行24小时监管,严厉打击各种非法排污和非法取水行为。同时,对电厂等取水量大的单位制定应急管制措施;四是加强宣传发动。深入湖区和周边村寨、社区、学校、企业、厂矿,开展水源保护和森林防火宣传,发动、组织群众打好抗旱战役。
呼吁:计划用水节约用水
据有关报道显示,此次旱情是我省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水文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灾害,突破历史极值。
截至
为此,市防汛办呼吁市民,必须计划用水、节约用水。
记者在采访市民时,公务员姚煦对记者说:“也许现在很多城区的市民还没意识到此次旱灾的严重性,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让市民从身边小事做起,计划用水、节约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