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腹内别有洞天——可容多个足球场,抗千磅****,防8级地震……6万多人秘密奋斗18年,建造了“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
上个月下旬,“816地下核工程”首次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并将成为国防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内,“816”平均每天接待游客约2000人。
从重庆市涪陵区城区出发,出租车沿319国道一路疾行。盘山公路左边,乌江波涛滚滚,右边,山坡连绵不绝。车行约半小时后,路边指示牌首现“白涛”的名字。
如今,它是涪陵区的一个街道;44年前,这个乌江边不知名的小镇,彻底隐姓埋名。随着数万建设者到访,地图上再也找不到白涛镇。寄到这里的信件,没有具体地址,只有一串数字:4513信箱。
投资7.4亿元施工18年
汽车驶入白涛地界,遥望乌江对岸,一根硕大的烟囱孤零零挺立秃山。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暗藏玄机——烟囱高达150米,专为地下核工程排风所设,犹如地标。
上世纪60年代,我国决定在西南地区建核工厂,选址白涛。在一片被当地人称为“金子山”的区域,人工打造一个巨大的地下洞体。地下核工程代号“816”,以制造核燃料为主,兼顾发电。
于是,白涛镇“失踪”了。1984年,随国际形势转变,开工18年后,“816”未完成即下马。但“816”仍为军事禁区,藏在群山深处,常年由部队守护,难以接近。直到2002年4月,一纸解密令,唤醒沉睡多年的“816”。
5月将近,山城阳光炙热,室外气温超过30℃。1号洞口是目前开放的唯一入口,也是整个工程19个洞口之一。约两层楼高、四五米宽,石壁均由厚厚的钢筋混凝土浇灌而成。几个工人正忙着安装调试铁门,当年停工时,大门还没装。墙面上留有两道约2米宽的痕迹,代表门的厚度。洞体的抗击打能力,可见一斑。
停工时,约完成建筑工程量的85%,安装工程量的60%;先后有6万多人参与建设,总投资达7.4亿元人民币,还不包括当时部队军费开支。“816”核工程洞体防护与维护项目部工作人员王欣感慨道:“当时的7亿多元,可能相当于现在的百亿千亿元,如果废弃,实在可惜。”
参观半小时耗电300元
靠近洞口,忽有一股凉气涌出,令人神清气爽。走进门,凉意更浓,不自觉打了个冷战。王欣介绍,进门先要走过一条主通道,长约400米,受大烟囱的排风影响最明显,温度较低。再往里走,就能感受洞内舒适的恒温环境,冬暖夏凉,维持在25℃左右。
通道顶部两侧,两排新安装的白炽灯次第远去,一眼望不到头。在安装这些照明设备前,洞内漆黑一片。每次接待游客,必须打开多数灯光。“我们参观半个小时,光是电费,就至少要300元。”王欣说。
山体内藏着18个洞室,迂回曲折,洞中建楼,楼中藏洞,布局宛如迷宫。人员出入、汽车通行、排风、蓄水、仓储等功能一应俱全。道路、导洞、支洞、隧道130多条,总长约23公里。
“816”洞体完全隐身于山体内。施工第一步,必须先在山里打洞,这一打,就是8年。“上万人钻进山,埋头苦干,只凭****、铁镐、工兵锹、柴油风钻等简单设备,太不容易了。”王欣介绍,挖出的石方量,超过110万立方米,“如果把所有土石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可长达上千公里,从涪陵一直排到西安。”
抗千磅****防8级地震
“816”核工程洞体防护与维护项目部总经理胡林丹介绍,选择“金子山”主要有几点原因:远离地震带;地质结构稳定;临近乌江,水源充足。
核反应后,需处理大量废料,耗水量巨大。“如果当年真的投入生产,处理废料可能要抽掉半条乌江的水。”王欣说。
施工过程,也以确保坚固为首要原则。洞体内有许多钢筋混凝土浇铸的石拱,外包一层特制不锈钢板,起支撑加固作用。洞体本身高度超过百米,覆盖在其上方的山体,平均厚度150米,最厚处达200米。
王欣介绍,洞体能安全承受100万吨TNT当量****爆炸的冲击力;受1000磅****直接攻击也会毫发无损;还能抵抗8级地震的破坏。
洞体内,庞大如地下宫殿,按功能分,无外乎两部分:核反应堆区域和废料处理区域。“目前只有核反应堆大厅对游客开放,属于整个工程核心,但仅占洞体总容量的十分之一。”胡林丹介绍,核反应堆大厅是工程最大的洞室,上下9层,高达79.6米,比20层楼房还高,相当于一个标准的足球场。
从没有投产绝无核污染
时隔近半个世纪,大厅乳白色油漆墙面依然闪闪发亮,主控台的操作仪器虽只剩空壳,但台上保留的一些金属开关,拨动起来,仍很灵活。
核反应堆大厅内,支架和空间堆芯保存完整,2001根核反应工艺管(俗称“燃料棒”)早已被取走,底座留有上千个圆形插孔。周围1米多宽的防辐射沟内,铺满重晶石沙,都是专程从云南运来。
钢板内灌铅制成的隔离门,把观察室和反应堆隔开,厚几十厘米,重约1吨,需两个人合力才能勉强推动。
深山、厚墙、石沙、铅门……只为防辐射,尽可能降低核污染。参观核工厂,许多人有顾虑:里面有没有核污染?“尽管放心,工厂建到一半就停了,所以没有残留任何核辐射。”胡林丹补充说,当年如果再追加投入1亿元,核工厂应该可以完工,并投入生产。“不过,那样就不可能再向公众开放了。”
免除核污染之忧,保障洞内基本安全,为“816”地下核工程变身旅游项目,扫清了第一道障碍。但对项目负责人胡林丹来说,还远没有到放松的时候。
目前只向国内游客开放
最近,胡林丹几乎把所有精力都给了“816”项目。他所在的重庆建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前身即“816核工厂”。上世纪80年代停建后,职工队伍军转民。曾以生产核燃料为目标的核工厂,如今成功转型为生产化肥为主的化工厂。
对胡林丹来说,开发旅游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灵感最早迸发于10年前,今年3月,项目终于启动。“提到******,许多人感兴趣;参观核工厂,肯定有吸引力;更何况还埋在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