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美国:“黑风暴”之后的反思
吴 明
这次严重的“黑风暴”事件与美国早期“大规模移民开垦,无止境扩大耕地面积”不无关系。经历了“黑风暴”后,美国开始对土地开发政策进行反思,实行对耕地从数量到质量的全面保护政策。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限制在公有林地放牧区过度放牧,以免造成水土流失。1935年将土壤侵蚀局划归农业部,并改名为土壤保护局。为了保护生态,美国国会还相继通过了一系列法令,内容涉及建立土壤保持区、农田保护、土地管理政策、土地利用、小流域规划和管理、洪水防治、控制采伐和自由放牧等各个方面,把土地管理和水土保持逐步纳入法制轨道。
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保护耕地。除了中央政府外,美国各个州在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州在联邦法案的基础上,又根据各自的需要分别制定了州一级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法案。在强调发挥各级土地管理机构积极性的同时,还重视上下级政府间的联系与合作。在水土保持方面,政府各级机构重视发挥民间水土保持组织的作用,两方面相互配合,协调工作,保证了已颁布的法律能够有效实施,也有助于发动广大农民开展水土保持活动。
全面评价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科学地评价土地是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治理土地资源的基础。在全国性土地普查的基础上,美国科学家创立了具有很高实用价值的土地能力分级标准,用以表示土地适于耕种和限制利用的程度。美国的农场、牧场乃至整个国家,都以土地能力分级作为合理安排或调整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其基本点在于保证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掘土地的生产潜力。
适时地制定和调整一系列农地保护政策。美国联邦政府、州及地方政府在其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或调整了一系列农地保护政策,使之尽量兼顾到公平与效率,又具有可操作性,常用的政策工具有:区划政策、税收偏好政策和可转移开发权政策等。
创建高效持续农业生产体系,不断提高土地质量。主要措施包括:节约利用资源——实施“耕地储备计划”、“土壤保持计划”、“用地与养地结合计划”等,以达到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目的。有效保护环境——通过研制推广各种农业措施,大大减少环境污染。广泛使用良种——研制推广高产、低耗;高净收益优良品种。合理栽培技术——合理地使用多种适用的栽培措施与耕作制度,如“免耕法”、“少耕法”等。
这些措施对于美国农业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和销售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