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 设为首页

赴四川救灾纪事

2008/7/27 13:33:08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地学文化

 

赴四川救灾纪事

颜  春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天府之国,巴蜀大地,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数以万计百姓殉难,万千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灾难的匕首再一次插进了中华民族的胸膛,伟大祖国母亲的血洒在华夏大地上,举国哀痛,长歌当哭。当我通过电视,看到在地震中痛苦的受难同胞,看到英勇无畏的解放军战士,看到自强不息的灾区群众和突然一夜之间长大孩子们,总是泪流满面,心急如焚, 恨不得早日赶往灾区为受难同胞献一份爱,为灾区人民出一份力。

灾情就是命令

5月22日接到局里要求我们代表江西组队赴灾区进行地质灾害排查的命令后,心情十分激动。能有机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到抗灾第一线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是我一生的荣光,我想这也是我们一行十六位队员共同的想法。

这次出征从省、厅、局到队上都非常重视,接到任务后我队立即召开党委会,决定所有的工作都为这次支援灾区工作让路。成立了以党委委员、副队长丁赣林同志为首的赴川工作后勤物资筹备组,并成立了由我和党委委员、副站长向文为正副队长的赴川地质救灾工作队。队员们一个个都是精挑细选的一线工作骨干,十六人中处级干部二人,科级干部六人。局里还从地调院调来二辆越野车增援我们。出发前副省长熊胜文、副厅长项尝培,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小烈携局领导班子全体成员为我们授旗、送行,局机关、厅环境处全体同仁、水文队(总站)队长(站长)詹龙和携班子全体成员为我们鼓气助威,特别是年已八旬的局原副总工程师陆中光先生给我们送书并与队员们一一拥抱,感人至深。大大增强了我们完成任务的信心。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这次赴川支援灾区承载着我省人民对灾区同胞的牵挂,寄托了江西全体地质人与灾区人民一起战胜灾害的决心。我们一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路途中的感动

5月23日,江西省赴川地质救灾工作队出征了。赶往灾区的路漫长、艰辛而又感人至深。二千五百公里路程,我们整整花了四天。原本打算二天到达成都,可一上路,就感到情况不像原来想像的那样。先是因小黄高速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子排成了一公里多的长龙,半天也前进不了一步,好在高速巡警看我们是赶往灾区的车队,特地给我们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才得以继续前行。第二天从宜昌出发更是一路颠簸,一路泥泞。宜昌到万州五百公里路程从早上七点出发,直到晚上八点半才进入万州城。万州城建在长江边的山坡上,道路依山形地势高低起伏,弯转延绵,加之又是晚上,我们这些初入此地的过客好像进入迷宫一样,怎么也找不到一个可以投宿的旅馆,正当我们一筹莫展之时,一个骑摩托车的年青朋友得知我们的困难后二话没说,把我们带到万州的汉马宾馆,等吃过晚饭,已是午夜。好在万州到成都一路高速,一路顺利。进入成都,复杂的立交桥纵横交错,左转右拐,很快我们便迷失了方向,正在问路时,又是一个开着面包车的小伙子主动给我们带路,并一直把我们送至目的地。晚上由国土资源部专家对我们和中国地大(北京)的志愿者进行灾区工作专项培训。第二天一早我们便驱车前往灾区通江县。

进入通江灾区

也许是某种巧合,二千五百公里正好是红军长征路程五分之一,我们来自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工作区域正是红四方面军根据地通江县。今天有机会向老区人民学习,并为老区人民分忧解难深感万分荣幸。通江县位于四川省巴中市东北部,米仓山东段南麓大巴山缺口处。旧时有“依三巴之旧域,控全蜀之左隅”之称。全县幅员4116.58平方公里,人口74万,县城常驻人口8万多人,流动人口3万多。县域东接万源市,南邻平昌县,西靠巴州、南江二区县,北连陕西省南郑、西乡、镇巴三县。古属巴国,秦属巴郡,西魏置县,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5月26日下午4时左右,我们刚踏入通江地界,四川人民的热情已扑面而来。通江县县长助理欧阳、县国土资源局局长董洪福一行已守候在离县城20多公里的边界一侧,刚一见面,“兄弟呀!感谢呀!”就不绝于耳。亲切的称呼,祈盼的神情,把我们四天来长途跋涉的疲劳一扫而空,仅剩下那种迫不及待地投入战斗的冲动。由于正在扩建的巴通公路因地震而中断,我们只好绕道马家坪。这里的山间公路用九曲十八弯来形容,已不能反映它的曲折和起伏。车子在30度左右的斜坡路面上上上下下,好像随时随地就要冲出地平线,路面和车子几乎一样宽窄,很多弯道车子要停下,倒上一二次才能通过。二个小时后,我们终于来到通江县城。初入通江城很难看到这里在半月前遭受过地震侵袭。街道上人来人往,虽然不是熙熙攘攘,但就一个县城来说也还算热闹。沿街两旁商店照常营业,只是顾客不多,后来才知道这比地震前已冷清很多。里弄的空地上临时搭建的彩条布帐篷,是我们初到时看到地震留下的唯一印记。

亲历强烈余震

到达通江第二天,我们就赶上两次级别较大的余震,第一次震动,先是震中为青川的5.4级余震,二十多分钟后,陕西的汉中又发生了第二次5.7级强余震。第一次余震,大概发生在下午四点多,同志们刚刚经过三天一千九百公里的长途跋涉,还在兴奋地谈论着路上的颠簸、给我们开辟绿色通道的高速交通巡警、用拇指给我们鼓励和支持的司机朋友、刚从灾区返回的风尘仆仆的志愿者车队和在我们迷路时带路的年轻朋友。突然余震来袭,起先是小小晃动,接着感到脚下的地板在不停的颤抖,后来感觉越来越强烈,只感到整个楼都在摇摆。就听到有人在喊“地震了,快下楼。”我因为有在瑞昌(震中)感受过5.4级余震的经历,因此不是十分紧张,再说我们住的宾馆经过8级地震都安然无恙,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危险。但为了安全起见,我还是要求大家不要乱跑,按照正确避震方法,在卫生间里暂避。这次余震我们感觉持续了三分钟左右,后来公布数据表明震级为6.4级,震中在青川,持续大约一分钟,造成六千多人受伤,三人死亡。第二次汉中宁强地震因为震级较大,通江距震中距离不足一百公里,震感非常强烈,虽然我们住在二楼,地震响应比高楼要小,但茶几上的茶杯还是在不停地跳动,房间内所有的摆设都在不停地晃动,心跳自然有些加速,好在这次余震持续的时间很短,很快就平静下来了。走近窗口向街头看去,街头已挤满了惊魂未定的人群。后来才知道震中在陕西宁强,震级5.7级。这次余震对汉中来说尤如雪中加霜,造成成千上万间房屋倒塌,2000多人伤亡。

展开地灾排查

一在通江我们住在嘉豪商务宾馆。说是宾馆,总共也就12个房间,我们住下后就再也不能接待其他客人。临时指挥所就设在我的房间。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多功能打印机,一根网线,一张茶几,几个沙发,还有几张方凳。设施虽是简陋,但已基本满足现代化办公要求,比我们想象的已是好得多了。每天深夜,同志们一天的工作成果就从这里通过细细的网线传到部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根据通江的灾情,我们对人员安排做出必要的调整:每组由四人减为三人,野外作业组由三个增到四个,增加一个综合组、一个后勤保障组;我和向副队长也作了简单的分工,我负责任务安排及与上级指挥部沟通,他负责野外安全监督与检查。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攻坚战就这样悄然拉开帷幕。为了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一进入四川我们就成立了临时党支部,16个人中八个党员,八个榜样。甘增亮同志身在抗灾第一线,特意要夫人代交1200元特殊党费,为四川灾区早日重建略尽绵薄之力。还有廖智伟、朱江军、杨连伟、黄应州等这些身边的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敢于吃苦、敢于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树立了共产党员关键时刻冲锋在前的榜样。也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同志,在四川期间,四人火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二个被列为发展对象,一人被批准火线入党。

27日,为统一工作方法,熟悉通江野外地质工作环境,全队集中对威胁县城的西寺水厂滑坡进行调查。西寺水厂滑坡是一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形成的滑坡隐患体,2006年四川省某地质队进行县市地灾区划补充调查时,仅发现滑体前缘出现的变形,并设点监测。5.12汶川地震使滑体前沿再次变形,房屋出现大量裂缝。经这次调查发现,1998年5月在滑坡后缘形成长150M,宽10~50CM,可见深度达1.5M的拉张裂缝,滑体规模达60万方,威胁人口超过500人,财产达1500多万元。98年后每年汛期滑体都会下沉10~20CM,滑体稳定性差,危险性非常大。经过本次排查,本滑坡已列入重点治理规划。一把悬在通江县城上的利剑,已然被我们削去了伤人的锋刃。

经历生死考验

凭心而论,完成这次排查任务,对我们这支队伍来说,技术一点也不是问题,时间紧也难不住我们。最让我放心不下的就是队员们的安全,而最难把握的也是安全。通江县从地貌学上来说,属中、低山区。地形上“三山夹两谷”。切割深度一般600-2000多米,地势十分险峻。与我们江西最大的不同就是沟谷中基本没有多少平地,村民大多住在山腰中次级夷平面上或干脆住在稍平缓的斜坡上。到达乡镇后越野车一般就无法发挥作用,其他路程就靠摩托或“11号”交通工具。尤其是几乎每天听到的有关一两条兄弟队安全问题的信息更是让我对队员们的安全放心不下。而四川的路既考验着司机们的技术和体力,也在不断地检验车辆性能。4号车两次方向拉杆的断裂,虽然没有酿成事故,但也使我们惊出一身冷汗,好在司机们在停车间隙及时检查,及时发现。不然在这等山道上失去方向意味着什么,现在想想,仍是后怕。

另一种考验,就是余震的威胁。好在前两次较强余震没有给我们造成损失。但每次5级左右的余震都在公路上留下无数大大小小的滚石。工作时,不时从天而降的飞石,更是时刻威胁着队员们的安全,幸运的是一次次都是有惊无险。还有一种威胁就是强降雨,5月28日一天的大雨诱发的地质灾害使多个乡镇与县城公路中断。但是,为了按时完成任务,我们要么不得不从滑体上小心爬过,再乘其他交通工具继续前行;要么改走水路前往。工作时也不得不增加了望哨,但我们没有害怕、没有退缩直至全面完成所有野外排查任务。

圆满完成任务

从5月23日至6月11日返回成都,我们共排查一般性灾害点170个,重点排查点151个,其中新发现建卡点99个,规划工程治理点45个。圆满地完成了党交给我们的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16日我们闻讯江西对口支援县—小金县县城急需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又主动请缨前往。近一个月超极限的工作,成果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通江县政府和国土资源局 “千里赴通,查灾排险,援助之情,地久天长”。的锦旗既标示了他们感激,也凝聚着我们的生死情谊。小金县政府领导说:“你们消除了我们对滑坡会掩埋县城的担心,你们给我们吃了定心丸。衷心感谢你们!”中国地调局副总工程师、水环部主任殷跃平等专家更是赞扬我们提交的《四川省通江县“5·12”地震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是一份高质量的报告。而令我们自豪的是江西是唯一的一支没有返川修改报告的援川地质救灾队伍。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称我们用生命和汗水谱写了对灾区人民爱的壮歌,并授锦旗:永远铭记你们在5.12汶川大地震地灾排查中“知险而进展英姿,为民安康铸大爱”。

满载胜利凯旋

6月21日下午,我们满载着胜利的喜悦,满载着四川人民的热情,回到小别后的家乡。当车队缓缓驶入队部大院,只见一幅幅大红的标语在风中起舞,我们的队旗也在风中猎猎做响。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小烈、纪委书记王世英、副局长彭泽洲、局多个处室领导、厅环境处副处长刘燕、队长詹龙和携班子全体成员地调院院长于忠珍、书记朱忠林及我队干部职工和队员家属近200余人早已守候在办公楼前。领导、同志们与队员们一一握手,热情相拥,家属们悄悄挽起丈夫的胳膊,诉说着这牵肠挂肚的日日夜夜。孩子们的表达更加直接,也更加令人感动,一个个抱着自己的爸爸亲了又亲。此时的我只有无以名状的轻松。

奉献精神永存

今天,从四川前线归队十余天了,但通江的日日夜夜仍历历在目,每每提起我们全体队员那种敢于吃苦、敢于奉献、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眼角总难免有些湿润。年过50的向文副队长,始终坚持在排查第一线,对灾害隐患从不放过,为了避免第二天再走回头路,经常要到6点半以后才下山,回到营地常常是9点以后;雷万荣同志一到通江便咽喉发炎,连喝水都困难,但在四天治疗过程中,打完点滴拔下针头就直奔排查第一线,没有休息一天;邓有平同志的妻子一直在生病,每天直到整理完全天野外资料,才悄悄地给娇妻打个电话,送去问候,询问病况,表达歉疚之情;边晓庚同志是我们工作队有名的大秀才,宣传任务自然落到他的头上,尽管每天排查工作、资料整理一样也不能落下,但是为了让家乡的亲人、领导及时了解一线战况,减轻他们的担心和牵挂,哪怕到凌晨也不忘写上几句,报上平安;黄永泉号称“草上飞”,体力是这支工作队里最好的,自然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哪里山最高、灾情最严重,灾点最多,他必定出现在哪里;还有和我们一起奋斗的通江国土资源局兄弟姐妹们。冯燎、张朝碧、高玉平、李修成一直陪伴我们,他们和我们一样,顶着炎炎烈日,爬坡上坎。超强的工作强度,超长的工作时间,把小冯和小高都累倒了,小冯在打点滴,小高则躺在家里不能动弹。只有张朝碧和李修成仍拖着疲惫身躯,为我们引路。看到她们的脚步像灌了铅一样,艰难地跟着我们,到了灾点,队员们总是好心劝他们多休息, 而她们总是动情地说:“你们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帮助我们灾区,我们跑这点路,算个啥子嘛!”

还有,领导和同志们的牵挂与关心,不时在脑海中闪现,局领导几乎每天都打来电话来关心队员们的情况,王局长虽然远在伊朗仍时刻牵挂着我们的安危,每天通过短信鼓舞工作队的士气,刚刚回到国内,还来不及掸去从沙漠中带回的风沙,就给我们发来慰问电。国土资源厅项尝培副厅长尽管在党校的学习非常紧张,仍每天打来电话询问我们工作进展和安全。江西省地质学会吕细保理事长代表学会全体同仁发来的慰问信,字里行间无不是关心和挂念…。

还有,四川人民的勇敢和坚强,通江人民的热情好客,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共赴国难……。2008年的初夏,所经历的一切,都溶入了我的血液、深植于我的脑海,将终生铭记。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
江西省地质学会 Copyright (c) 2017-2027 http://www.jxsdzx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制作与维护:江西省图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赣ICP备075015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