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 设为首页

“双子星”照亮地质找矿之路

2010/6/22 9:23:40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会议与活动

 

——中国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全方位透视(三)

 

     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重要矿产资源供给日益紧张,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迫在眉睫。在眼下中国的地质领域,中央领导提出的“立足国内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无疑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较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振奋国人的找矿大成果。地质找矿领域甚至一度迷雾重重,在改革发展等问题上徘徊,大大制约了地质找矿生产力。

    突破来自于实践。

    2008年~2009年,安徽泥河找矿模式、河南嵩县找矿模式相继横空出世。“泥河模式”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安徽省地勘单位等公益性地质工作先行、中国五矿商业勘查资本跟进,打破了固有找矿模式,仅用2年时间就在安徽庐枞地区快速评价了一个近2亿吨的大铁矿。“嵩县模式”以河南省地矿局下属单位的8个矿业权为基础,整装勘查、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仅用半年时间就在河南嵩县地区新增20吨黄金资源量。两者不仅找到了大成果,有了找矿大突破,而且各自创造了一套效率高、效益好,既符合地质工作规律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地质找矿新机制,被地质找矿领域尊崇推广。

    当然,也许有些人对两大模式能否在全国大规模推广提出疑问。这表明,对于两大模式的总结、提炼、规范不能停止,要不断发掘其思想、理论和实践核心内容和价值,进一步凝聚共识、统一思想,以推动地质找矿大发展。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曾表示,“泥河模式”、“嵩县模式”的做法已经赢得地质领域的共识,要边总结、边推广、边完善。我们相信,两大模式像熠熠生辉的一对“双子星”,为地质领域尽快实现找矿突破、提高国内资源保障能力提供了示范。

    核心经验之一: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合理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市场经济要义之一在于以市场为配置资源的基础,谁投资、谁受益,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从“市场“视角审视两大模式的“基本形态”:其一,公益性地质工作在安徽泥河空白区、河南嵩县地区先期布局钻探,发现了“矿”,或者整合了矿业权,引领了勘查市场;其二,在当地企业、地勘单位都很难再有大动作的情况下,两者积极引入中国五矿集团这个市场主体;其三,中国地质调查局、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以及河南有关单位分别签署了合作协议,明确了各方权利、义务以及成果处置,符合市场规则;其四,效率高、效益好,相关各方打破找矿常规方法,整装勘查、快速评价、探采一体化设计,取得了地质找矿大突破。

    新机制的形成,需要找矿各方关系的协调、让利甚至妥协。正如国土资源部调研组在河南调研时指出的,经验主要在于两者都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合理调整各种经济、法律和社区的利益关系,使相关各方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实现了找矿力量的整合和聚集。

    从经济关系的摆布看,兼顾了各方权益:在“泥河模式”中,省地矿局和中国五矿在新组建的五鑫矿业公司中分别占30%70%的股份,采矿权获批后自然过渡给公司,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的利益都得以实现,而且相关收益还要返还公益性地质调查投入,继续用于当地其他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在“嵩县模式”中,省地矿局区调队与地质二队拥有的8个矿业权整合,以矿业权作价入资,分担了市场风险,与中国五矿约定了转让、开发以及其他收益的分配方式,而且不管这些矿业权的质量高低与预期收成,最后的收益按约定比例分摊到各个下属单位。

    从法律关系的摆布看,两大模式都签署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协议,实现了矿业权所有者的合理、有序变化。“泥河模式”签署了“四方协议”,约定了公益性地质工作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安排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省地矿局与中国五矿的主要义务;嵩县8个矿业权的所属单位谁也不吃掉谁,矿业权实现了“就地卧倒”,不存在隶属关系的变化,保护了所有者与参与者的权益。

    从社区关系的摆布看,两大模式都照顾了外来投资企业与当地企业、地勘单位的利益,赢得了当地政府、群众的支持。两省的地矿局通过合作找矿增强了找矿能力,壮大了经济实力。安徽当地企业马鞍山钢铁公司享有泥河铁矿开采的矿产品的优先供货权,照顾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河南省地矿局的下属单位,原本凭借各自的矿业权各自为战,单个力量并不强,但通过整合后聚拢了力量,大大降低了找矿风险。

    两大模式涉及的利益方不只这些。据河南省地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嵩县模式”已经引起各级政府以及矿业企业的高度关注,洛阳市、嵩县人民政府表示将创造更好的外部工作环境,当地矿业企业表示出联合勘查的迫切愿望,省地矿局与洛阳市政府将联合推进洛阳地区的优势资源勘查,实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因此,两大模式面对的还包括更深层次的管理者、投资者之间关系的处理。

    可以说,在计划经济年代,地质找矿主要靠政府的计划、行政手段推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涉及的利益更加复杂,“泥河模式”与“嵩县模式”为地质找矿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

    核心经验之二: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坚持“公益先行、商业跟进”,通过合理配置矿业权使资本与技术有机结合

    众所周知,矿产资源具有独特的自然禀赋。地质找矿除了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还要尊重特有的地质工作规律。

    “泥河模式”与“嵩县模式”的开创性意义还在于遵循了地质工作特有的规律:

    一是在我国勘查资本市场不健全的前提下,坚持“公益先行、商业跟进”,收到了“四两拨千斤”之效。

    以“泥河模式”为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地矿部门就调集队伍开展铁矿会战。《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后,公益性地质工作加强了对安徽庐枞地区尤其是泥河地区深部第二空间找矿力度。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地质找矿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下属的南京地调中心将安徽庐枞地区列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重点突破的新区,与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共同实施安徽省庐江盛桥—枞阳横埠地区铁铜矿勘查项目,在部地质勘查司的组织协调下,编写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隐伏矿找矿工作部署方案”,并召开了一系列研讨会,为泥河地区找矿出谋划策。公益性地质工作前期充分的理论准备、技术准备和组织准备,为泥河地区引入中国五矿巨额投资奠定了基础。

    “嵩县模式”与“泥河模式”的历史处境相似。公益性地质工作在嵩县地区就开展过地质矿产调查和评价工作,所获取的综合资料显示该地区有良好的找矿前景,但由于无法妥善解决勘查风险投入难题,找矿工作才再三搁浅。

    二是在各地普遍存在矿业权林立的背景下,通过合理配置矿业权,实现了整装勘查、快速突破。

    在市场环境日益发育的今天,矿业权设置给地质找矿管理带来了便利,但也使成矿带人为分割,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地质找矿突破。两大模式则通过一系列调整,对成矿区(带)实施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设计,契合了基本的地质工作规律。

    泥河地区原本有3个探矿权,只打了一两个验证孔。但中国五矿进入后,充分利用已有地质成果,发挥地勘单位技术优势,迅速设计布置六七十个钻孔,很快有了重大成果。嵩县地区整合的8个探矿权“打捆”后,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继续整合其他矿业权后有望达到300平方公里。尽管权属关系、边界并没有改变,最大的变化是按照统一标准制定整合勘查实施方案,采取集团式施工方式,符合地质工作面上展开、点上突破工作模式。

    三是国家没有包揽地质找矿的所有功能,充分利用了企业资本和地勘单位的技术优势,实现了资本与技术的有机结合。

    在两大模式中,中国五矿集团作为大型矿业企业,起到了主动衔接的作用。仅从投资看,中国五矿在泥河项目中投资1亿多元,在嵩县项目中投资超过6000万元,无论是地方财政还是地勘单位都很难达到这种投资规模。另外,地勘单位的技术、人才、地质资料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泥河模式”有安徽省地矿局,“嵩县模式”有河南省地矿局,都统筹了矿业权、勘查资金、找矿技术、组织管理等地质找矿的“四大要素”,实现了有机结合。

    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地质勘查资本市场,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地质找矿的拉动作用有限,地勘单位又普遍缺乏找矿资金。而“资本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使有实力的矿业企业和有勘查人才、具技术优势的地勘单位在地质找矿的平台上发挥各自优势,是两大模式的关键闪光点,也给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矿业企业涉足勘查领域提供了重要启示。

    核心经验之三:解放思想、打破常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联合搭建地质找矿大平台

    无论是“泥河模式”还是“嵩县模式”,都是各方合作实践的产物,更是思想解放的产物。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两大模式的形成初期,思想解放体现在矿业企业敢于进入矿业上游的勘查市场,体现在地勘单位、政府主管部门敢于打破旧有樊篱,实现了统一部署、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调配资金和技术。

    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找矿规范有所不同,每个环节都意味着对现有思想体系的冲击,从“安于现状不想改革、畏首畏尾不敢改革、视野狭窄不会改革”走向“勇于革思想的命,勇于削手中的权,勇于去部门的利”。具体来说,正如河南省地矿局总结的四大要点:

    一是政府主动作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搭建投资大平台。矿业企业、地勘单位有了好的政策环境,实施整装勘查、联合勘查,有了可靠资金的保障,较好地解决了勘查风险投入问题。

    二是各方摒弃“门户”之见,组织开展大会战,发挥集团优势。嵩县找矿就以省地质二队、区调队、探矿四队、探矿三队等多家地勘单位组成项目指挥部,参与勘查的人员超过370人,开动钻机30台,集中了多个专业领域的老专家和骨干技术力量。在这方面,“泥河模式”与之如出一辙。

    三是地质找矿、矿业权管理和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协调配合。有了“嵩县模式”的开创性引导,河南省国土资源厅计划对该地区进行深度整合,使勘查区面积扩大到300平方公里,为矿业企业、地勘单位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四是地勘单位趁势推进改革,摸索建立现代企业。两大模式都成立了独立的法人公司。河南省地矿局组建了豫矿公司,豫矿公司与洛阳矿业集团合作搭建了投资和深部找矿平台,有效地推动了地勘单位企业化进程。

    思想的突破还体现在超常规的找矿速度。多年来,我国的地质找矿一直沿用传统的规范、技术标准,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泥河模式”则打破了传统规范,预查、普查、详查、勘查设计方案基本上一次性完成,实施中随时验证、加速评价,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大胆实验,把需要六七年完成的工作缩短到两三年。“嵩县模式”整合勘查项目在半年时间内完成钻探进尺18834、坑探306、槽探12623 立方米,累计投入勘查资金4000多万元,并在3个勘查区实现了找矿突破,新增黄金资源量超过20吨,达到大型规模。

    地质勘查和矿产开发紧密结合,则是又一个开创性的亮点。“泥河模式”的整体勘探还没结束,但开发矿山的工作已经启动,采矿、选矿技术人员已经到现场做可行性研究。“嵩县模式”则打算将取得的勘查成果作股参与矿业开发,不仅发挥自身勘查优势,也为壮大矿产开发业、实现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寻找到了新途径。

    5月末6月初,本报记者分别从中国五矿集团、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得到消息:在安徽,泥河铁矿的探明储量从1.5亿吨增加到2亿多吨;在河南,大规模地质找矿行动计划即将铺开,嵩县多金属找矿的做法将在这一计划中推广。而在国土资源部最近发布的政策性文件中,将安徽“泥河模式”、河南“嵩县模式”列为快速整装勘查的成功经验,并将两者作为地质找矿新机制框架的具体体现。

    上述消息意味着,两大模式已经在政策制度的层面有了名份。地质领域要不断审视这对熠熠生辉的“双子星”,从中萃取思想的光芒,从而推动地质找矿实现大改革、大发展。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
江西省地质学会 Copyright (c) 2017-2027 http://www.jxsdzx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制作与维护:江西省图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赣ICP备075015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