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 设为首页

利用自然资源不能“透支”生态

2010/10/25 9:00:16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会议与活动

 

 

    2010年是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一年,先是西南五省大旱,继之长江上游洪涝危害,后是甘肃舟曲泥石流,东北地区又出现洪灾。自然灾害频发,灾害天气固然是重要的原因,然而,不能忽视的是,人类长期蔑视自然,“透支”自然生态“成本”,才造成了自然灾害频率加大、危害加重。

  据媒体报道,106日下午4时许,甘肃舟曲再次发生滑坡,滑坡长约80米,宽约30米,12000多方。本是“陇上江南”的舟曲县为什么一再发生泥石流?除了地质原因外,人类长期“透支”自然生态难逃其咎。舟曲原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土地和气候资源也不错。然而,在贡献了几百亿立方米的林木,建造了成百上千个水电站后,舟曲已是童山濯濯,有水也保不住,

有灾也防不了。

  舟曲县境内植物资源丰富,仅高等植物就达1300多种,原有林业用地291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65%,其中森林面积123万亩,森林覆盖率45%,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7.5%),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遗憾的是,舟曲县境内的森林,经过30多年的采伐,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上世纪70年代,平均每年采伐木材就达8万立方米。乱砍、乱伐、倒卖、盗运木材,使全县森林资源每

年以10万立方米的速度逐年减少。

  作为嘉陵江上游的最大河流,白龙江在甘肃境内就达450公里。河道穿行于山区峡谷,天然落差大,水流湍急,水电部门自然看好了这样的水文条件,于是大量修水电站,较少考虑上游生态退化、泥石流容易发生这样的事实。整个白龙江地区处在多个地震带交汇处,地质结构非常复杂,修建水电站、沿岸采土采石,更加重了土壤松动。

  沿白龙江每条支流行走,都会看到建立的大大小小的水电站。相关资料和专家实地考察证实,白龙江两岸共建有上千座水电站,这些水电站装机容量不等,大的在20万~30万千瓦左右,小一些的则为0.5万~0.6万千瓦,而更多的是几百千瓦的小型水电站。几乎与森林砍伐同步进行的是,上世纪70年代至今,白龙江都在修建水电站。

  修建水电站与生态保护常常发生矛盾,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域内的大型水电站是侵占森林后的结果,那些最初规划或是已经成型的林地,在修建水电站时常被破坏,而林业部门交涉的结果常常不理想。由于大部分水电站是通过招商引资而来的,有当地政府的批文,有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因此在“林水之争”过程中,尽管“摩擦”不断,最终让位的还是自然生态。

  修建水电站后,山体被水浸泡松软,水电站附近随时都会发生滑坡。另外,修建水电站挖沙使得整个河床上弃满了乱石,一旦发生暴雨,这些石头会被洪水裹挟,形成巨大的杀伤力。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自然资源存在错误的理解,即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用白不用。对自然资源短期的过度开发,可能不会出现问题,而长期大范围过度利用,大自然就会采取极端的“报复”措施警告人类收敛自己的行为。这种现象非常残酷,也非常现实。在多次的教训面前人类如还不清醒,继续为所欲为,将会导致更大自然灾害。实际上,许多所谓的自然灾害,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祸”引起的。

  对自然资源一定要强调可持续利用,利用大自然的“利息”而不影响其可再生能力;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利用,从而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双赢目的,带动当地社区脱

贫致富。在偏远山区或牧区,政府要引导老百姓发展适合当地文化、符合市场规律的自然资源开发模式并加以推广,而不能像今天这样,无视自然的承受能力,为了短期利益,牺牲后代人甚至当代人的利益。

  有钱人的“金山银山”,不如老百姓的青山绿山。当环境灾难来临的时候,受害的是当地老百姓,舟曲之痛,实为生态环境之痛。我们强烈呼吁,再也不能为“带血的”GDP继续干那些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傻事了。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
江西省地质学会 Copyright (c) 2017-2027 http://www.jxsdzx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制作与维护:江西省图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赣ICP备075015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