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 设为首页

我国极地考察取得长足进展

2009/2/3 16:05:2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滚动新闻

 

 

 

  在南极“冰盖之巅”,我国南极首个内陆考察站——昆仑站成功建立,这标志着我国在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迈进的征程中,又跨出了坚实一步,从此形成“一船四站”的科学考察体系。

 

  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获悉,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展南极考察以来,先后建立了南极长城站、南极中山站、南极昆仑站、北极黄河站和“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等极地考察平台,全面加入了国际极地条约和有关组织,成功进行了25次南极科学考察、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和5个年度的北极黄河站科学考察,完成了18次南大洋海洋科学考察,形成了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全国共同参与的极地研究工作体系。

 

  我国一批又一批极地科学考察队员前赴后继,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主题,在极地冰川学、生态学、地质学、海洋学、高空大气物理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

 

  在南极,我国内陆冰盖考察取得重大突破,揭示出冰盖的起源与早期演化;取得了开辟亚南极生态学新领域的原创性成果,首先提出并运用含动物信息的沉积层重建极地动物群落历史变迁和环境变化的关系;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南、北极极隙区高空大气物理共轭观测系统。

 

  我国在东南极地质学和古环境研究领域同样硕果累累。我国科学家研究揭示了上新世以来及末次冰盛期前后冰盖进退和古气候演化过程,并发现了格罗夫山大型南极陨石富集区;南大洋海洋学研究还揭示了埃默里冰架前缘海水交换方式,发现了冰架前缘和冰架下存在着较强的底层流;首次提出利用复眼晶椎数目和复眼直径作为大磷虾的生长指标,提出了鉴定大磷虾自然种群负生长的有效方法。

 

  在北极,我国科学家发展了北冰洋海洋学观测新技术,研制了极区水文气象卫星跟踪浮标、水下机器人、海洋潜标、海冰精细观测等新技术,并应用于海洋观测,获取了重要科学数据;北极的气候变化研究则揭示了北冰洋海冰快速变化与东亚冬季气候变化的可预测性,改进了现有的冰-海耦合气候模式。

 

  我国还建立了极地环境监测体系,以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北极黄河站和“雪龙”船为观测平台,开展了大气、海洋、冰川、地球物理、空间环境等长期观测,建立了极地科学数据和标本样品的共享平台。

 

2007年-2009年的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期间,我国组织实施了南极PANDA科学考察计划、北冰洋科学考察计划、公众参与和宣传计划、国际合作计划以及数据和信息共享计划,其中 PANDA 计划被列入了IPY国际核心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海洋局还将进一步加强我国极地考察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我国极地考察的支撑体系。

 

 

 

 

相关资讯

江西省地质学会 Copyright (c) 2017-2027 http://www.jxsdzx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制作与维护:江西省图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赣ICP备075015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