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于2月24日至25日在京召开。据会议工作报告介绍,2008年我国地质调查取得一批新成果。
一是基础地质工作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大兴安岭等重点成矿带完成1:5万区调5.4万平方公里、1:20万区重19万平方公里、1:20万区化23万平方公里、1:20万航空物探6万测线公里,使全国工作程度分别提高到20.6%、41%、58%、54%。提交一批基础地质图件。在羌塘高压变质带、罗平生物群、古亚洲洋闭合时限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编制了东天山-北山等8个重要成矿带和青藏高原地物化遥系列图件。完成大瑞铁路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沿线1:2.5万地质图测制。启动全国地质志修编工作。
二是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取得新进展。新发现物化探异常1210处、矿产地29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20处,为资源勘查提供了新的靶区。雅鲁藏布江成矿带山南地区发现大型斑岩铜钼矿,冈底斯1200万吨铜资源基地继续南扩。念青唐古拉地区初步形成千万吨级铅锌资源基地,仅亚贵拉铅锌矿资源量就超过400万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显示巨大潜力,多龙矿区铜资源量扩大到400万吨。安徽泥河铁矿,一年集中投入1.4亿元,形成最多时19台钻机集中“会战”场面,短时间内探明了1.1亿吨的大型铁矿。深部找矿在辽宁、山东、山西、河北等探获厚大隐伏铁矿体,本溪基本探明一个超大型铁矿,前景令人振奋。东昆仑成矿带索拉吉尔发现富铜、钼矿化带。
三是能源地质调查展示新的资源潜力。羌塘盆地圈定5个最具远景勘探目标区。雪峰山西侧初步圈定海相碳酸岩油气资源勘探选区。松辽盆地外围初步圈定了6个远景区。西北银额盆地初步证实石炭—二叠系是良好的油气远景区。
四是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取得新成果。北方地方病严重区、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四川阿坝大骨节病区水文地质勘查取得成效,为70多万人提供了饮用水源,建立了一批示范工程。完成内蒙古能源基地地下水勘查,查明5处大型超大型水源地。完成北方主要盆地平原地下水动态监测优化方案,初步建立国家地下水监测剖面。完成珠三角、长三角、淮河流域和华北平原32万平方公里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为制定“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初步查明15个省177个地级以上城市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状况。
五是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取得新成效。新完成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300个县,累计完成1430个县。完成地质灾害详细调查29个县9.4万平方公里,查明地质灾害点7360余处。在四川、重庆、湖北、陕西和青海等地完成677个特大型滑坡调查及风险评估,提出防治对策。北京等6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汾渭盆地建立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监测网络,成果及时为西安地铁建设提供重要依据。各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并加强地下水监测,积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地调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滑坡协会评为“国际滑坡减灾杰出中心”。
六是海洋地质调查步伐加快。启动开展4幅1:100万海洋区调,获得了海底沉积物、海底地质结构、地貌地形以及海洋动力学资料。黄河三角洲、长江口北、北部湾等重点海岸地质调查,初步查明近岸海底地质环境,对工程建设规划选址和工程维护提出了重要建议。
七是地质科技取得新进步。物探、化探、钻探、难选冶矿产综合利用技术、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和信息提取技术等6个领域15项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深部探测技术的试验应用和航磁资料的再解释,促进了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等深部隐伏铁矿的勘查发现。成功研制地质灾害报警器,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发挥了作用。成矿地质条件与成矿预测的研究,对指导冈底斯成矿带铜矿的勘查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增广西下石炭统杜内-维宪阶、湖南寒武系古丈阶两个“金钉子”。在江西赣州发现两枚带有胚胎的窃蛋龙蛋化石,属国内首次。全球变化地质响应研究开始启动。月岩陨石测年获得锆石年龄(3918±9Ma)。2008年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37项。
八是国际合作得到加强。与9个国家地调机构签订协议。举办了3期研修班,亚非26个国家70多位官员参加学习。精心组织参加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1:500万亚洲地质图、1:250万亚洲中部地质草图、关于汶川地震地质报告等,引起国际地质界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桂林岩溶所正式揭牌成立。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活动构造地质灾害专业委员会挂靠地质力学所。中荷合作“中国地下水信息中心能力建设”和北京、山东、新疆三个监测示范区建设取得重要成果,起到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