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 设为首页

兴修水利 改善民生

2009/3/18 8:39:16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滚动新闻

 

 

 

据新华社北京315日电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改善民生的支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累计完成投资9545亿元,是改革开放前的17倍,其中中央投资4238亿元,是改革开放前的16倍。我国以占全球约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保障了占全球21%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并加快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农田水利: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快速发展,特别是1998年以来,直接用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近3000亿元,一大批农田水利设施相继建成并发挥重要作用。

灌溉农业稳步发展。全国农田灌溉面积达到867亿亩,比改革开放前净增14亿亩,平均每年递增2%,不到全国耕地面积一半的灌溉农田生产了全国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万亩以上灌区达到5800多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3亿亩,分别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105%和419%。

节水灌溉大面积推广。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1996年,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启动了大规模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带动了面上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目前,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33亿亩,占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38%。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深入开展。近年来,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的形势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需要,中央财政设立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财政部和水利部共同启动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民办公助”项目建设,调动农民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项目实施4年来,共安排以小型水源工程、小型灌排工程为重点的项目区6000个,总投资14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49亿元、地方财政33亿元、农民投资投劳63亿元,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0亿公斤,新增节水能力40亿立方米。

饮水安全:惠及亿万农民的民生工程

进入新世纪,国家加大投入力度,“十五”期间共投入资金223亿元,解决了6700万人的饮水问题,基本结束了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2006年开始,农村饮水工作进入了以保障饮水安全为中心的新的历史阶段,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实施,20062008年三年安排中央投资238亿元,地方自筹配套资金226亿元,累计解决109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让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被广大农民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2009年,我国将解决6000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提前6年实现联合国千年宣言确定的饮水不安全人口比例降低一半的目标。同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2013年年底前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届时,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清洁饮用水的宏伟目标将基本实现。

除险加固:消除病险水库的安全隐患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累计兴建了85万座水库,发挥了巨大的防洪、灌溉、供水等综合效益。这些水库绝大多数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限于当时的技术、施工和经济条件,有相当一部分建设质量存在先天缺陷,经年累月积病成险,不仅效益难以充分发挥,而且成为重大安全隐患。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截至目前,全国共安排中央补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5695座,投入中央资金4381亿元,平均每年安排中央补助项目570座,安排中央投资44亿元。

经过近年来大规模整治,我国水库安全状况得到较大程度改善,大中型水库的病险率明显下降。据统计,已完成除险加固的水库,恢复防洪库容34亿立方米,提高了460多座大中城市、县城,以及大量厂矿、交通等设施的防洪标准;恢复和新增兴利库容60亿立方米,增加年供水能力43亿立方米,3054万人从中受益;新增灌溉面积1081万亩,18亿亩农田的灌溉得到了更有效的保障。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在201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届时,下游16亿亩耕地、14亿人安全将得到有力保护,可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127亿亩。

江河治理:筑牢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屏障

我国洪涝灾害频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就开始着手对大江大河进行系统治理。目前,我国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了防御近100年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中小河流具备防御一般洪水的能力,重点海堤设防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

江河治理发挥了巨大的效益。1999年长江流域再次发生大洪水,堤防工程配合水库拦洪,减少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元,约相当于1998年洪水后长江防洪工程建设投资的3倍。1999年太湖流域发生超百年一遇洪水,治太工程减灾效益达90多亿元,相当于治太工程总投资的2倍以上。

水土保持: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

水土流失是我国头号环境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国家就开始大规模实施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近年来,在继续实施长江、黄河上中游等重点防治工程的基础上,又新启动实施了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经测算,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的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都达到70%以上,减沙率达到40%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已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万平方公里,修建以梯田为主的基本农田14亿亩,近15亿人从中直接受益。

为了改善能源结构和生态环境,科学有序发展水电。截至2008年底,全国水电装机达到175亿千瓦,其中农村水电装机5100万千瓦,分别是1978年的10倍。完成了三批共653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和409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实施了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试点建设和扩大试点建设,解决了3亿多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显著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保护了生态环境。

 

  

 

 

 

相关资讯

江西省地质学会 Copyright (c) 2017-2027 http://www.jxsdzx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制作与维护:江西省图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赣ICP备075015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