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国土资源厅以实施造地项目增加农民工就业岗位、培育农业企业、吸引耕作主体
“昔日打工难发财,回乡创业成富翁。”这是江西省永新县高市乡合家村返乡农民工戴发洪创办生态立体农庄的写照。受金融风波影响,他失业回乡,在家乡的荒地上创办了“猪—果—鱼”生态立体农庄62亩,年出栏生猪530多头,种植果树36000棵,养鱼6亩多,养蜜蜂60多箱,年产值将达到100余万元。
目前,江西省共有688万农民工分布在全国各地。受金融风暴影响,自去年8月以来,农民工陆续返乡。截至今年1月31日,共有逾330万农民工返乡。
在沿海及发达地区许多企业相继关闭停产的状况下,许多返乡农民工选择了在家创业。作为产粮大省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帮助农民工就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呢?记者采访了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刘积福。
刘积福告诉记者,年初以来,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将切实帮助返乡农民工解决好就业问题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事来抓,立足江西省情,充分挖掘资源优势,采取措施促返乡农民工就业,将返乡农民工就业压力转变为发展地方经济的人力资源优势。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刘积福,向有关领导汇报了这一想法。
自2007年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以来,江西共投入造地资金15.88亿元,实际造地22.8万亩,投入劳动力32.4万人。今年计划投入造地资金6.5亿元,土地整理70万亩,造地6万亩,预计可投入劳动力15万余人。
针对当前返乡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江西省国土资源厅提出,结合正在大力实施的“造地增粮富民工程”,从三个方面增加返乡农民工就业门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是以实施造地项目来增加就业岗位,带动返乡农民工就业。江西厅提出按照“政府投资、农民投劳”的原则,鼓励返乡农民工投身政府投资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吸收大批临时性前来务工的农民工,缓解就业压力。通过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可以达到“两提高一减少”(提高地力、提高肥力,减少有害物质对土地的污染),这样,对返乡农民工而言,既能增收,又能整地。
二是以造地项目来培育农业企业,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江西厅提出将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整理出的土地,通过租赁、入股等形式,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和种养殖大户,通过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打造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帮助当地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安义县黄洲土地整理项目建成后,形成了核心区、辐射区各5000亩和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大型生态农业综合性蔬菜基地。农户将土地租赁给企业,企业同时还吸收500多农民为园区产业工人,这样一来,项目区农民相对以前人均可增加收入500元左右。
三是以新造耕地来吸引耕作主体,确保返乡农民工有地可种。江西厅提出结合各地实际给予优惠政策,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承包或租赁“造地增粮富民工程”新增耕地,支持和鼓励返乡农民工回家从事种养或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既解决新造耕地的耕作主体,又解除返乡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记者 龙回仁)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民工返乡潮。有些农民工失业返乡后,没有了经济来源,他们的生活和权益需要保障。同时,大批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对社会稳定也是一个隐患。因此,如何促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江西省国土资源厅主动担当起部门职能,结合“造地增粮富民工程”,采取政府投资、农民投劳的方式,鼓励返乡农民工投身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此举不仅增加了返乡农民工就业门路,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还整理了土地,将大量剩余劳动力转化为新农村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势,一举多得,实在是一件大好事。——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