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 设为首页

地质专家反思汶川特大地震

2009/5/31 15:54:08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滚动新闻

 

 

地震地质研究最怕经验主义

 

512,由北京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联合举办的“汶川地震高级学术报告会”在中国地质大学举行。相关专家表示,“以往,我们一直认为构造活动强烈地区才易发地震,但这次汶川特大地震狠狠地教训了我们。”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震地质专家邓起东提出如何根据历史地震活动水平评价地震危险性等几个值得思考的地震构造问题。表示,研究者低估龙门山构造带地震的危险性,汶川特大地震突发,使地震区划和中长期地震危险性评价中常用的历史地震重复原则被颠覆。提出,因为板块内部地震的复发间隔很长,而人类历史对地震记录则很短,不能完整显示大地震复发过程,从而容易导致得出不恰当的评价,“以往,我们一直认为构造活动强烈地区才易发地震,但这次汶川特大地震狠狠地教训了我们。”

北京地质学会副理事长邓乃龚研究员认为,中国中部存在贺兰山—龙门山—川滇带组成的锯齿状活动构造带、NNE向直线状银川—成都活动构造带互相叠加形成的构造带,控制着汶川地震的发生和发展。从历史上看,这个复合构造带是和我国易发大地震的地震带之一,我国共发生过的228级以上巨震,其中有6个大致等间距地坐落在直线形中国中部活动断裂带上。按照这个规律,全带还有个别空区。

国务院汶川地震专家组成员吴树仁研究员认为,8级划分标准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希望通过这个标准体系的建立,为日后防治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提供更为明确的指导。

汶川地震科学深钻专家组成员彭华建议当前应以积极应用能捕捉到地应力及其所产生的地球物理异常现象的钻孔地应力综合监测仪等设备,架设地震监测网等方法,解决地震预警问题。

 

 

相关资讯

江西省地质学会 Copyright (c) 2017-2027 http://www.jxsdzx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制作与维护:江西省图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赣ICP备075015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