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 设为首页

矿政资本技术的完美结合

2009/8/5 9:03:05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滚动新闻

 

矿政资本技术的完美结合

——与中国五矿勘查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炯辉谈“泥河模式”

 

 

王炯辉,中国五矿集团矿产资源部总经理,同时身兼中国五矿勘查开发业务板块、勘查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代表中国五矿直接“操刀”投资泥河铁矿勘查开发、与安徽省地勘局组建五鑫矿业公司,对泥河铁矿、商业地质勘查有切身体会和独特见解。

记者:您认为泥河铁矿取得重大突破有哪些原因?

: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前人大量的基础调查工作,包括地质大调查等公益性地质工作引导。二是尊重规律、超越规范,既尊重客观规律,又突破了原有的勘查模式,背后则是强有力的勘查队伍、专家队伍和决策团队、先进技术规范的支撑。三是签署了“四方合作协议”,营造了良好的矿政环境,实现了矿政、资本、技术三者的完美结合。

记者:您曾多次提到,矿政管理、资本、技术三者结合,才能实现找矿突破。请具体谈谈三者的关系。

:对,这是我的观点。矿政管理、资本、技术,是新时期地质工作不可缺少的几大要素。

矿政管理、矿业权管理是根,矿政大环境是地质找矿的基础。如果没有安徽省提供好的矿政环境,我们的资本、技术都无用武之地。在很多地方我们都遇到矿政管理问题。一些地方要保护地方利益,很多企业拿到了矿业权,但根本不懂地勘规律。泥河铁矿较好地处理了这一点。

国土资源部一直强调行业服务和管理,我认为落到实处就是矿政管理,营造好的找矿环境。要有制度保障、有法可依,有实力的投资主体才有机会。比如1986年的“矿法”,到2009年还在修订,应该赶快出来。泥河是实践成果,最后也要落脚到矿政制度建设。

技术并不是单纯的技术方法,首先要有一批人。这些人懂规律、懂技术、懂管理,对地质工作有深刻认识且热爱这一行。不仅在安徽,在河南、广西、广东,中国五矿都快速形成了一套地质勘查模式。

资金的范围更广,包括公益的、商业的、中央地勘基金、地方勘查基金等,摆布好这些资金,才能极大地推进地质找矿突破。

记者:中国五矿是如何关注到泥河铁矿的?

:中国五矿一直关注地质大调查项目进展,对全国的地勘项目建立了信息跟踪快速评价系统。像我统计去年的出差机票,在外时间有260多天,付出了大量劳动,收获了大量的矿业信息。泥河项目是20075月开始谈的,11月签署了合作协议。

记者: 关注泥河铁矿的勘查企业、单位很多,为什么最终是中国五矿?

:有人曾提过这个尖锐的问题。我只能说,有些事情有偶然性,但也有其必然性,是特殊时期成就的特殊事件,选择了我们这个主体。

有一些大背景必须明确。泥河铁矿是在国家矿产资源保障日益紧张的大背景下诞生的。国土资源部一直提倡加强地质找矿力度。中国五矿契合了国家需求,与国土资源部的要求吻合。汪民副部长见到我们大企业的人时多次表示,希望大企业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我们很受感动。中国五矿集团作为大型央企有利益考虑,因为五矿要发展,但也要站在国家矿产资源保障角度投入地质找矿。

记者:有人认为中国五矿只起了投资作用,对具体找矿能起什么作用呢?

:这种观点确实存在,但我不这么看。中国五矿是主要参与者之一,无论是投资还是勘探。

2005年左右,中国五矿逐渐收拢了一大批懂地质规律的专家队伍,有刚退休的,有做过生产的,有地质队的骨干,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支能战斗、懂技术、敬业的复合型地质人才队伍。仅常年在一线工作的总工,我手里有十几个。这里有自我表扬的成分,那就是中国五矿这几年形成了一支懂地质规律,也热爱这个行业的团队。

在中国五矿业务体系里,大部分是从事财经、贸易、外语的人才,对地质不是很熟悉。泥河铁矿是“墙里开花墙外香”,集团外了解的人多一些。集团内部,多亏公司党组支持,才能迅速把勘查做大。

目前,在全球金属矿企业集团世界500强中,中国五矿排第九位。世界顶尖的矿业公司、投行,如英美集团等,都希望与中国五矿在勘探开发领域加强合作。中国五矿最早以贸易为主,但近些年逐渐向资源型企业转型,成立了矿产资源机构,建立勘查板块,逐步建立跨国矿业集团。

记者:也就是说,中国五矿已经具备良好的勘查能力?

:对。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五矿只有资金实力。其实我们也有懂地质规律、热爱地质工作的队伍。目前,我们建立了8家区域项目公司,拥有几十个勘探区,泥河之前,中国五矿在青海、甘肃、广西都有很大的勘探项目。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找中国五矿合作。目前,在河南嵩县熊耳山地区也开展了整合勘查、统一部署。今年3月进去,现在已发现一个金矿,有可能成为大型金矿,可能还有一个大型钼矿。

记者:在泥河铁矿上投资巨大,能保证收回投资吗?

:你提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

泥河铁矿第一次布置了66个钻孔,中间又增加了12个,投资过亿。有人会问,投资这么大,你能赚多少钱?一位老专家曾夸奖我说:“你胆识过人。”其实我压力很大。第二个钻孔没见矿,第三个见矿并不理想,我们承担了巨大风险。如果做不成,人在行业内也臭了。泥河的预期效益已经非常明显。我们在泥河项目上可以说有两点是重要的。第一,是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的“无缝对接”;第二,是地质勘探与矿业开发的重要结合。现在开发工作已经在紧锣密鼓进行中。泥河的经济效益是明显的。

地质工作是长期投入、周期长,而贸易思维是投入就要短期回报。中国五矿在地质勘查领域敢于冒这么大风险,首先在于集团上层对我的支持,可以说是关键人物起关键作用。尽管中国五矿集团内部有很多板块,但我们勘查板块是新生的,最有生命力的。举例来说,目前我们在国内勘查上的投入约有5亿元,但矿业权评估价值已超过几十亿元。

记者:看来您很有信心。

:信心,有底,关键还是有专家支持,有科技支撑,有中国地调局、安徽省厅、省地勘局的支持。中国五矿的专家成立了勘查委员会,负责勘查重大决策。我每个月至少去一次矿区,再晚也要赶到。我和老专家汪祥云、项目组负责人吴明安等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常常就地把图纸一铺,开始反复研究论证。有问题就立即调整、连夜决定。泥河之所以没浪费工作量,与这一点有很大关系。

记者:泥河铁矿给我们哪些启示?

:国土资源部领导曾反复说,庐枞地区是整装勘查区,泥河铁矿要作为切入点,撕开一个口子。

泥河是个很小的个案,但给我们的启示很大。那就是:原来矿可以这么打,原来规范可以超越,原来可以这么合作。预查、普查、详查、勘探甚至开发几乎同步进行。前苏联那套先普查、后详查、打报告、再勘查的做法有了突破。本来需要10年、5年时间的工作我们两三年就完成。泥河提出了整装勘查,不是一城一池,而是拉开了“深部找矿”的序幕,寻找到了“第二找矿空间”。

此外,在思想观念、制度设计、矿政管理上,形成了一个好的机制,是一个共赢的机制。

记者:既然前苏联那套技术规范走不通,为什么现在还要走呢?

:按照苏联模式形成的传统技术规范,从当时看是对的,但随着技术方法的进步,找矿资金实力的壮大,需要调整。就公益性地质调查来说,调整起来有难度,但我们商业勘查要首先超越。

当然,超越规范并不是不尊重地质规律。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

之所以还坚持前苏联那套,我认为第一是封闭的观念。“泥河”就在于打破了思想封闭,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条条框框。地质工作应该探索如何融入主流社会,与经济社会融为一体。第二,要不断引进科学力量,勇于探讨科学规律。当然,有些矿的勘探可以加快,但构造复杂的矿床勘探不能这么布置工作,要懂规律。

记者:作为一个矿业企业负责人,您对地质找矿有何建议?

:国土资源部、地方国土资源部门,应做“大企业战略”,发挥商业地质勘查的作用,这是找矿的长久之计。当然,矿政管理不是单个部门就能完成,还包括财税改革等。

其实泥河模式也好,泥河经验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应该说可以解决此岸到彼岸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解决一个“路径”问题。公益和商业勘探可以这样结合,勘探和开发可以这样结合,设计可以这样做,施工可以这样来组织,部、地调局、地方、矿业可以这样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找矿的重大突破。

公益性地质调查应更纯粹一些,不应涉及太多利益。资金方面,公益、商业、中央地勘基金等资金以后怎么摆,国土资源部门应该研究。

  

 

 

相关资讯

江西省地质学会 Copyright (c) 2017-2027 http://www.jxsdzx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制作与维护:江西省图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赣ICP备075015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