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应大急、救大灾”技术支撑能力
首次采用多个人工便携站、无人驾驶小飞机和飞艇通过
地质灾害应急远程传输系统对板岩山特大崩滑险情会商
飞机在上空盘旋、飞艇在低空漫游、三维激光扫描仪和人工便携站在地面不同方位缓缓移动,应急指挥车载系统将多个角度拍摄的地质灾害险情高清画面切割后实时传送到北京……这是记者11月25日上午在湖北省黄石市板岩山地质灾害现场看到的一幕。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联合湖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开展的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演练正在这里进行。
设在北京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应急会商室,国土资源部有关部门领导和地质灾害防治专家通过视频系统,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板岩山地质灾害现场专家会商特大崩滑险情,并提出应急处置措施。
板岩山危岩体处于黄石市中心城区西塞山区,危岩体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已发生多次不同规模的崩塌、滑坡等灾害,对区内工厂、学校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一旦危岩体发生崩塌,不仅危害巨大,还将诱发后部危岩倾倒,损失无法估量。选择板岩山地质灾害现场开展特大崩滑险情应急技术会商演练,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和现实意义。
10时正,随着“湖北省黄石市板岩山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演练现在开始”的指令下达,视频系统出现了“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应急中心接到前方视频信号后宣布启动应急方案,现场指挥人员通过对讲机,逐一向分布在危岩体不同方位的“单兵”发出指令,视频系统陆续出现开展应急调查、应急监测等工作画面。1~4号“单兵”一边报告裂缝扩大、岩体下沉的险情,一边将拍摄到的实况传送到临时指挥部车载视频系统。10时25分,一架无人驾驶飞机从山后飞来,盘旋在危岩体上空。随后,一艘飞艇扶摇升起,出现在危岩体前方。此时,危岩体险情和山下工厂、学校、房屋全貌,立即呈现在视频上,三维激光扫描成果图已传至北京。期间,指挥人员不断向北京报告现场调查和监测数据,前后双方专家经过技术会商后提出应急处置措施,并传送相关资料提醒现场人员密切关注险情变化。
在演练现场,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对记者说,这是我国首次采用多个人工便携站、无人驾驶小飞机、飞艇和三维激光扫描仪等综合技术与多部门合作,通过地质灾害应急远程传输系统开展的地质灾害特大险情会商技术演练,旨在全面提高应对突发地质灾害事件的快速反应、指挥调度和防范处置能力。通过演练,检验了技术实力,磨合了应急队伍,为做好“应大急、救大灾”技术支撑积累了经验。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中心、河北省环境地质勘查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灾害应急中心等单位配合此次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