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初迄今,香港的房地产市场与内地一样经历了一轮上涨,但与“地王”频现的内地相比,香港地产商在拿地上却冷静得多。
12月22日,在广州亚运城以人民币255亿元天价创下中国“地王”同日,一位香港地政总署的官员向CBN记者披露,今年香港特区政府40幅可供“勾出”的地皮中迄今还剩下37幅。
频创世界楼价纪录的香港,为何地产商拿地的热情远远逊于内地开发商?香港特区政府又有什么灵丹妙药呢?带着这些问题,CBN记者做了深入调查。
“勾地”制度
内地开发商不仅敢于买地,更敢于囤地。
不久前,“小超人”李泽楷旗下的盈大地产被央视等媒体爆出涉嫌囤地并转手获利2.35亿港元。而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内地三分之一的开发商只囤地不盖房,引发公众关注。
美联物业首席分析师刘嘉辉对CBN记者说,类似内地这样开发商囤地的情况绝不可能在香港出现。他说:“所有的土地在(政府)卖出时的地契里面会清楚规定是什么用途,盖好楼的最后期限是什么都规定列明。”
香港市场上供应的土地作为住宅用途的来源主要包括:地产开发商在勾地机制下勾出地皮、市建局和香港铁路有限公司的物业发展项目(主要为港铁站上盖住宅)以及通过契约修订或换地形式而得到的私人住宅土地。
其中,勾地机制下的地皮供应与内地卖地机制最为接近。
香港与内地做法差异最大的是,成功投得土地的开发商,需要在28日内缴清全部地款。地政总署官员说:“买地和买楼情况一样,要交清所有钱,之后才能在律师协助下签订地契合同。”
“如果成功投标者现金流不够,须自行解决融资方法,比如向银行申请按揭,但政府不会提供分期付款方式,必须要一次性付清地价款。”她说。她对内地开发商可以分期缴付买地款项表示很难理解。
刘嘉辉承认,虽然香港房地产开发商无法“捂地”不开发,但一些开发商仍可以修好楼后不卖楼。
不过不卖楼的开发商也需要付出代价。按规定,一旦进入销售程序,每个单位即使空置都需要交纳差饷(即物业税),这加大了开发商的持有成本。
褒贬不一
新地王的频频产生和潘石屹行业潜规则的泄露,让人们对现行土地拍卖制度的质疑甚嚣尘上,对香港勾地制度的推崇又摆上了台面,内地不少城市表示关注并欲效仿之。其实早在2006年国土资源部起草拟定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征求意见稿)》中,就明文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勾地制度”。
然而,香港的勾地政策同时被认为推高了楼价。
中原集团主席施永青就对勾地制度持怀疑态度。施永青认为政府推地是从城市整体规划出发,什么时候批土地,批哪里的土地,批多大的地,应由政府主导;而开发商勾地则是从利润出发,开发商有利可图的地可能并不符合城市整体规划的要求。从这方面说,勾地制度甚至不如土地拍卖制度。
除此之外,有人认为现行的勾地制度有其他一些问题。政府在实施时往往只许地价升,不许跌,扭曲了市场的正常价格起落,而且政府不公开勾地表内各幅土地的底价,人为制造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增加土地被勾出的难度,导致拍卖稀少,变相进一步收紧土地供应。
香港地政总署相关人员也向CBN记者透露,一些团体和议员也在要求恢复定期土地拍卖和勾地并行的制度,但她表示,现时的勾地制度暂时并不会改变。
地政总署的刊物显示,截至2007年12月,地政总署拍卖和招标成功售出超过500公顷土地,为特区政府带来超过2600亿港元的总卖地收入。这方面的收入连同其他方式的批地、契约修订及短期租约所获得的补地价及租金收入,已成为政府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