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 设为首页

为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2009/6/8 15:32:41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地质改革大讨论

 

 

 

 

江西有色地质勘查局

 

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地质工作的根本转变,实现地质找矿的大突破,根据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统一部署和安排,我局在全局范围内广泛地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

近几年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地质找矿工作的政策支持,加之我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对矿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地质找矿工作在沉寂多年后迎来了一个新的热潮,地质找矿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给地勘单位和广大地质工作者极大鼓舞。然而,目前地勘行业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矿产勘查开发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勘查开发市场投入趋缓,社会投资信心不足,国内经济增长减速,地质勘查市场萎缩,初级矿产品价格持续波动,地勘单位生产经营工作的困难更加明显。国土资源部适时在全国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势必对我们地勘单位重新认识自己、定位自己,找准改革定位、明确发展方向等大有裨益。我们应该响应中央要求,积极投身于这场大讨论中去。以下就结合我局的具体情况,对地质找矿改革发展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加强地质找矿人才队伍建设。

由于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的地质行业的不景气,地质找矿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和地质教育的萎缩,地质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地质找矿专业技术人才出现明显断层,是各地勘单位存在的普遍现象。一大批资深技术人员面临退休;年富力强的地质技术人员在前些年转行去从事工程勘察、岩土施工了,多年来疏于矿产勘查业务;而这些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又略显稚嫩,一时挑不起大梁。地质找矿技术人员尤其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项目负责人紧缺,势必影响到地质勘查项目的实施和成果质量水平,影响到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多渠道、多方式充实地质技术力量、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地质找矿工作中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加强找矿人才队伍建设,应该从建立健全地质人才开发机制和管理体制入手,加大引进、加强培养。抓住矿业经济暂时的不景气的时机储备人才,广泛、多渠道、多层次地引进地质找矿人才,同时优化用人机制,使好的找矿人才留得住、用的好。以地质勘查项目为依托,在实践中大力培养地质科技人才。对于人才培养,我局韦星林副局长提出了“1231”的培训计划:“1”是坚持一对一的老带新的培养方式,使老同志的实践经验在新同志的成长中发挥更好的作用;“2”是各基础地勘单位每年组织2次技术培训,充分利用项目之间的空闲时间或不适合野外工作的季节,是技术人员能带着问题学,培训可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3”是要求每个地质找矿技术人员每年必须至少参与一篇地质设计、编写一个报告、发表一篇科技论文;最后一个“1”是指通过努力构建一支拥有一批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的能打硬仗、能适应市场的团队。该计划已经在我局广泛推开,并逐渐显现成效。

二、加大扶持力度,深化国有地勘单位改革。

国有地勘单位是地质找矿的主力军,必须努力深化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要求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按照企事分开的原则,推进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各地区、各部门应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有利于加强地质工作的改革途径,提高国有地勘单位的勘查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近几年来,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初见成效,也有一些比较成熟的发展模式,例如著名的“内蒙模式”、“云南模式”。但各地的经济发展环境、地勘单位的自身条件各有不同,因此适合各地的发展模式也就不尽相同。但在如何加大扶持力度深化国有地勘单位改革的问题上,以下几点是有共性的。

1、加大政策扶持,加长地勘产业链,提升经济实力,加快属地化地勘单位企业化进程。地勘单位改革的目标是事业单位企业化,企业化改革必须有雄厚产业基础。目前许多地勘单位“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总体经济实力弱,市场竞争能力低,后顾之忧多等诸多问题阻碍了企业化改革的进程。属地化地勘单位改革需要发挥中央、地方政府及地勘单位三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和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是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深化的最重要外部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支持就是使地勘单位能获得探矿权及转让收入和享有探矿权出让中的合理收入,并支持地勘单位勘查-开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开发,加长地勘产业链,在政策扶持的前提下,做大做强产业,提升综合经济能力,加快属地化地勘单位改革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初显成效的国有地勘单位改革模式基本上都是从勘查开发一体化中受益的。

2、依托地勘单位设置探矿权,支持国有地勘单位改革。目前多数的探矿权为私人企业所有,地勘单位拥有的探矿权相对较少,地勘单位自身在申办矿权过程中难度较大,在资金关系等方面没有民营企业有优势,因此建议在矿权申报过程中,实行矿权申报配额制,根据地勘单位资质级别和技术人员数量,匹配相应的矿权,或由地勘单位联合矿业权人进行申报。在政策上对地质勘查单位进行扶持、倾斜和保障,为促进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地勘单位改革需要一个过程,要为它们创造条件加快改革的步伐,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3、对地勘单位做了工作并查明一定资源量的探矿权,地勘单位申请转让的,应该缩短审批周期,使其尽快得以流转,这样不但有利于勘探投入资金的良性循环,促进地勘单位的发展;也有利于地勘单位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新的区域的勘查,促进地质找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尽快厘清“国家投入”的概念,使国有地勘单位利用节衣缩食形成的事业费资金投入勘查、并增值的矿权的收益最大限度地回报给地勘单位,促进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

三、在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社会勘查投入趋缓的情况下,加大财政投入,保持地质找矿投入的持续稳步增长,为国家拉动内需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和基础支持。

1、国家应该继续开展下一轮的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工作。从518在江西德兴召开的江西铜业集团公司银山铜铅锌矿找矿成果现场交流研讨会上获悉,第一轮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从2004年至2008年底已开展野外施工的216个找矿项目中,有34个项目探获新增资源储量达到大型或超大型矿床规模。无论从实践还是从理论分析,在已有大中型矿石的周边和深部找矿的成功率更大、难度更小和勘查投入更少。

2、加大中央和省级地勘基金的投入规模。地勘基金运营模式创新了政府投资机制,提高了财政投资效益,建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资金投入多元化的良性循环机制。我们可喜地看到,江西省的地勘基金管理办法顾及了参与项目的地勘单位的利益,让地勘单位享有基金项目的部分收益,充分调动参与基金项目的地勘单位的积极性,促进了地质找矿的财政投入的良性循环。

3、对国有地勘单位的人才引进、购买专用勘查设备、地质找矿科研活动和在国外开展地质找矿工作给予适度资金补助。国有地勘单位属地化以后,各省下拨的地质勘查事业费的总额都核定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数量上。应该根据每年招收大学生和引进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适度调整事业费总量。江苏省对所属国有地勘单位的人才引进给予补助,促进了该省几个地勘单位的人才储备,对他们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目前,我省找矿技术装备手段相对落后,找矿新仪器新设备更新不快,无论是物探、钻探还是分析测试设备,都难以适应深部找矿的要求。对此地勘单位力不从心,财政资金进行适度的专项支持显得尤为必要。政府的计划科研项目特别是省级科研项目对地质找矿的支持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政府关于加强对地质勘查科技的支持的提法只停留在文件上。对于勘查单位在国外开展地质找矿工作,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从政策层面给予了大力支持,鼓励“走出去”项目,但是实际的资金支持难以落实,不利于增强国有勘查单位走出国门从事勘查工作的抗风险能力。

四、完善地质资料的汇交和共享利用机制,减少重复地质工作和资料的浪费。及时公开公益性地质资料,充分发挥公益性地质成果资料对地质找矿的促进作用。

地质成果资料的汇交制度的执行力度日益加强,我局严格按要求进行资料汇交,但在收集资料过程中遇到许多阻力,收集不到或收集资料不全,影响工作开展,地质资料馆可以考虑对地勘单位实行会员制,理顺管理关系,消除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的不对称、不平等现象。技术共享可以避免重复投资,解决这种汇交管理严但查阅资料难的不对称现象。

另外,当前公益性地质成果资料作用没有实现最大化,没有体现出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开放性。公益性地勘单位利用政府出资完成的本应向社会公开的基础地调资料,没有按规定如数、及时地提供给社会,没有充分起到指导矿产勘查的作用。使得一些地勘单位在找矿区带优选和矿权登记时没有针对性、比较盲目,登记的矿权质量差,有利成矿区带的矿权登记时常是落于人后,这一点作为行业地勘单位的我局感触更深。

五、地勘单位应与地方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增强沟通联系,国土资源部门应积极主动帮助地勘单位解决实际困难、指导地勘单位的改革,为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共同努力。

大部分地勘队伍在属地化以后依然走着自我耕耘的老路,普遍与地方联系和沟通不够,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系没有建立起来。只是到了需办延续手续时才送个报件,被动参加地方政府召开的各类会议,不争取机会向当地政府汇报工作,形成了“你不叫我,我不理你”的被动局面。

国土资源部门也应该利用政府自身的优势,积极主动帮助地勘单位,指导其深化改革。国有地勘单位是地质找矿的主力军,实现地质找矿突破,最终必须依靠地勘单位实现,国土资源部门理应加强对地勘单位的支持,对地勘单位既要“管”,也要“理”。从内蒙地勘模式可知,国土资源部门和地勘单位融为一体,帮助地勘单位搞好改革,地勘单位搞好了,地勘矿业发展了,受益的不只是地勘单位,地方经济也从中收益匪浅,也是国土资源部门的政绩。与内蒙类似,江西省对资源产业的依赖程度也很高,只要国土资源部门和地勘单位共同努力,就能使我省的地质找矿和矿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拉动我省经济稳步较快发展。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地质工作,是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乡建设、开展国土整治的重要基础,是防治地质灾害、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这就是工作依据,也是地勘单位的职责所在。地勘单位应该发挥自身技术特长,立足地质找矿和矿业开发,围绕驻地经济发展特点,在矿山技术服务、地质灾害防治、工勘岩土、工程质量检测、环境检测、工程装备制作、生态地质旅游、农业地质等诸多方面服务地方,融入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被地方各部门认可和熟悉,同时也能将自身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捆绑在一起,搭上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的快车。

六、使地质科技工作更多地贴近第一线、贴近野外实际工作

众所周知,以前地质勘查局和地质队都有自己的地质科研部门或专门的从事地质综合研究的技术人员,随着前些年地质找矿不景气,这些机构都不存在了,这些地质科研人员都退休或下岗了,造成了现在只有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搞地质科研,好像成了象牙塔里高高在上的神秘玩意!殊不知,地质科学是一门来自实践科学,是一门经验科学,浮在上面、不深入现场搞理论研究是没有成效的。

所以地质科技工作应该更多地向第一线、向野外实际工作靠拢,象牙塔里的科研人员应该到野外去认识和总结地质规律,而不是在家里提假设、编模式。另外,一部分科研任务可以交给地勘单位完成,不仅可以使地质科研更能从野外实践中汲取营养;也可以锻炼一批基层地质科研人员,使地勘单位的科技人员不仅仅只会编设计、作编录、写报告,而是在地质认识、地质规律总结得到提高。

另外,为适应寻找难识别矿、深部隐伏矿的要求,要重视和加强深、盲矿勘查技术适用性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物探诸方法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作用。既要充分认识物探成果在寻找深部隐伏矿的指向和定位的作用,又要避免完全依赖物探成果而忽视对地质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做法。另外还应该从适用性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物探方法与地质勘查流程的协调配合。

以上意见建议未必成熟,但态度是诚恳的,是对大讨论活动的积极响应,也衷心地希望通过大讨论活动,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地质找矿事业,促进地勘单位的改革和发展。

 

二○○九年五月二十五日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
江西省地质学会 Copyright (c) 2017-2027 http://www.jxsdzx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制作与维护:江西省图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赣ICP备075015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