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 设为首页

建起永恒的“东方地质之塔”

2009/12/28 10:11:44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地质改革大讨论

 

 

时下,“大讨论”进入了关键阶段,《地质找矿改革发展报告》等7个文件(征求意见稿)的下发,彰示着历经8个多月的“大讨论”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同时,完善这7个文件依然像攀登珠峰那样充满艰辛。

当今中国是一个创造奇迹,同时产生问题的时代。当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一股潜流也渐生成,矿产资源的约束瓶颈日趋严重。

尽管经济全球化使我们有了利用境外资源的机遇,但非商贸成本不断增长,“立足于国内”必然成为我们需要长期坚持的方针。

要捅开资源瓶颈,只有两条路可走——开源和节流。然而,就开源即找矿来说,并非只要投放物化劳动就会有可观的产出。

从本质上分析,地质找矿的兴旺发达不仅要依赖于市场的发育、规范,依赖于掌握新技术、新理论、新装备的地质工作者的积极性,依赖于能产生良性循环的新体制、新机制,更依赖于鲜明的价值观。

为此,“大讨论”一开始就以“解放思想”作为切入点,而到了修改完善7个文件的关键时刻,我们仍需要解放思想。

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体搭建的“大讨论”平台,其实就是“思想流”交汇之地。两人交换苹果,一人只能得到一个;而交换思想,每人得到的是大于一的收获。

当然,世上所有的媒体都不会不加筛选、不加润色地把所有的“言辞”放进新闻纸。思考,是新闻工作者的本能。“广开言路”首先要“言之有理”——哪怕这个“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与此同时,新闻的思考必须“发挥启示和引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视野更宽些,站位更高些,思考更深些。

从来,思想是需要淘洗的。否则常识无法与愚昧对抗,理性无法与盲目抗衡。此次“大讨论”颠覆了许多旧制度,比如,否定了探矿权“价高为先”的拍卖,正是思想经过淘洗的结果。

但是,7个文件(征求意见稿)的诞生并不意味着思想的淘洗已进入了终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如国家出资的地质找矿工作如何定位;公益性地质队伍如何建设及定位;地勘单位改革发展选择何种路径;地方地质工作体系如何建立等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统一认识,加强细化设计。

以此论,我们的思考必须继续。不仅要解难题死扣,而且要涤荡形成这些“难题因子”的环境,不如此,“按下葫芦浮起瓢”,乱局仍然难以收拾。

值得指出的是,即使“大讨论”结束了,但对地质找矿改革与发展的命题远没有达到画句号的程度,认知、再认知是个长期的过程。在发展的征途中,绝不能留下任何时间段的认知“空窗期”,对所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加以研判,必须加以透视,必须用原创力加以克服。

所以,媒体上关于如何加快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的讨论和思考不应停止。愿这种讨论思考的园地成为“精神高地”——上至部长,下至普通职工都能在此“穷天下之声,尽天下之辞”。这是时代的呼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只有想得到,才能做得到。”而“想”正是集民智的过程——在民智基础上建起的“东方地质之塔”将会永恒。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
江西省地质学会 Copyright (c) 2017-2027 http://www.jxsdzx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制作与维护:江西省图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赣ICP备075015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