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 设为首页

地质环境,因努力而改变

2008/12/29 9:55:19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会议与活动

 

 

 

 

  回望改革开放30年风雨历程,一幅幅地质工作变迁的历史长卷缓缓展开。其中,一幅勾勒出地质工作成长中最核心的变化:从单一的资源保障转向资源、环境并重。地质环境工作也在这30年中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在保护与利用水、土、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防治自然灾害等方面,成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行力量。

 

  环境问题益增呼唤地质工作

 

  改革开放在给我们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受到日益严重破坏:水资源供应危机、土地质量下降、生态系统失衡、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发……

 

  在众多环境问题中,地质灾害无疑是破坏力最强、影响最为广泛的。近年来,特别是在汛期,我国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为主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多发、频发。

 

  由于地下水、地热、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发,特别是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缓变性地质灾害在中东部平原和沿海地区迅速发展。目前,地面沉降严重的城市已超过50个,尤其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平原。地面沉降和因不均匀地面沉降而产生的地裂缝对道路桥梁、防洪设施、地下管线、房屋等公共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每年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

 

  水是生命之源,但如今,水的问题已成为很多地方发展的最大瓶颈。一方面,许多地方水资源缺乏,如华北平原已形成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全国严重缺水城市超过100个;另一方面,水体污染严重,地方性砷中毒、地方性氟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多发。

 

  在矿山,环境问题更为集中而突出。由于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长期忽视环境保护,我国的矿山环境问题多而复杂,不仅有“三废”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矿山水生态失衡等问题,还经常引发开采沉陷、地面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在严峻的现实中,在各种环境问题的压力下,地质工作将目光投向环境领域,是历史的必然。

 

  宏观政策推动地质环境工作定位

 

  从另一个角度看,在种种环境问题呼唤地质工作的同时,地质工作也在寻找着新的生存发展的空间和途径。改革开放后,逐渐建立了与国际大市场相融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地质工必须寻找新的历史定位———既是经济建设的先行,又贯穿于长期建设的全过程,渗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迅速进入各个与环境相关的领域,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环境安全。

 

  中央政府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也逐步深入和清晰。尤其是1999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更昭示着中国的最高决策层已将“资源和环境”视为国家发展的根基和必须长期关注的焦点之一。与之相应,我国的地质工作管理职能也在不断拓展。从19825月地质矿产部成立时,始设环境地质司,到今年国土资源部新“三定”方案中又将地质环境司职责再次拓展,环境地质工作逐步被重视和深化。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下,广大地质工作者也逐步厘清了地质工作越来越广泛的服务功能,走在地灾防治、城市规划、新农村建设、贫水地区找水供水、地质旅游景区建设等种种环境地质工作的最前沿。

 

  环境地质内涵在实践中日益丰盈

 

  改革开放之前,虽然我国在水源地的评价、城市环境地质问题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的。但环境地质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最先获得全社会关注的是地灾防治工作。198914日,全国地灾防治工作会议召开,讨论修改了《全国地灾勘查、监测、防治工作规划的初步设想》,成立了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随后,原地矿部将“做好地灾的勘查、监测和防治前期工作”纳入其日常工作。

 

  19902月和20013月,两期《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出台;从1993年开始,先后颁布实行了地灾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1999年,颁布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200431日,《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正式施行,将我国地灾防治工作引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进入21世纪,我国环境地质工作的触角向越来越多的领域延伸,矿山环境整治、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工作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00010月,国土资源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召开全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现场会,指出我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方向。2002年,国土资源部开展了以河北、山西等12个省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实施了10个典型矿区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项目。

 

  认识“疾病”是治疗的前提。20085月,我国首次全面系统开展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完成:全国共调查各类非油气矿山113149个,涉及开采矿种193种,估算年采掘矿石总量82.05亿吨。这次调查评估工作历时5年,为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作了一次全面的体检。

 

  20023月,我国第一个省部合作农业地质项目———《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项目》签署了合作协议。从此,被称为“破解土壤密码”的农业地质调查工作在2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内全面展开。

 

  为许多贫困地区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还有旅游地质工作,尤其是在此推动下的地质公园的出现和繁荣。从2000年至今,我国已建成国家地质公园138处,其中世界地质公园20处。目前,国土资源部正加紧制定《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办法》和《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编制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全力提升地质公园的管理建设水平。

 

  如今,城市地质工作“一个系统,三个平台”正在建立,即城市地质综合信息系统以及地质工作的研究平台、政府规划可视化决策平台、社会公众信息发布平台。

 

  更加主动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0年荏苒,我国的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也是当今全球地质工作的发展趋势。

 

  环境地质工作也是如此。例如,过去我国的地灾防治工作大都是分散的、被动应急的,而现在,已完全转变为有组织的、专门的、主动的和有预见性的工作。2003年,全国汛期突发性地灾的气象预报预警首次开展,并通过电视、因特网等媒体发布当日地灾发生趋势预报。

 

  今年,地灾防治工作也走在了“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最前线。地震发生当天,国土资源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区做好汶川地震引发地灾防范工作,并立即组织开展地震次生地灾应急调查、灾民集中搬迁点应急地灾危险性评估等工作,协助地方政府做好应急抢险工作。

 

  再比如,近年来因城市需求大大增多城市地质工作的内容也迅速拓展。从2003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选择了6个不同地质类型城市作为试点。目前,北京、上海、杭州已经基本完成,天津、南京、广州的野外调查工作大部分已完成。

 

  农业地质更是以人为本,立足于社会需求。在浙江取得丰硕成果后,20多个省(区、市)纷纷主动要求与中国地调局合作立项进行农业地质调查。备受地方欢迎的还有地质公园和矿山公园的建设,原因非常明显:它们都在地质遗迹保护、普及地学知识,尤其是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30年,尤其是新世纪,伴随着整个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地质工作在“主动服务社会”的理念支持下,在地方政府和民众的重视和欢迎中,已日益丰满和强大。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
江西省地质学会 Copyright (c) 2017-2027 http://www.jxsdzx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制作与维护:江西省图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赣ICP备07501583号